关注小儿孤独症

  • 作者:杨六香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4-09-06 10:06

    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儿童心理科候诊区,一个小男孩不停地跑来跑去,一会儿去抢别人手里的冰棍,一会儿把脑袋贴在墙上,父母去干涉他时,他就发出尖叫声。记者和小男孩的父亲聊了起来,他说孩子都三岁了还不会说话,在需要什么东西时,只会拖着别人去给他拿,就是不说话。查过听力,没问题,这次是来查智力的。一会儿叫到小男孩的号了,贾美香副主任医师接待了他。在听完小男孩父母讲述其表现后,贾美香给小男孩做了智力测试。结果是:社交能力17个月,语言能力11个月,大运动能力15个月。全部远远低于正常36个月儿童的能力。最后贾美香做的诊断是“小儿孤独症”。当听到贾美香大夫说小儿孤独症是小儿智力的全面发育障碍时,小男孩的母亲一下子就眼泪汪汪了。贾美香大夫建议孩子的父母赶快对其进行康复训练,其实孩子在2岁时就应该进入训练,已经耽误1年的时间了。
    1、“孤独症”不是“孤僻”
    据贾美香大夫介绍,小儿孤独症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孤僻不爱说话。孤僻的孩子虽然不爱和人交往,喜欢独处,但智力正常,有亲情感,有正常的交往能力,没有怪异行为。而小儿孤独症(又叫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患者言语发展严重障碍,无语言或只有很少语言,或只是鹦鹉学舌般仿说,或自言自语一些别人根本听不懂的“话”;即使有语言功能也不能很好组织语言,也就是不知道该和别人说什么;不愿与人交往,对别人甚至亲人都很冷漠,没有亲情感,不和人对视;分不清称谓;情绪与行为异常,对物品有怪异的兴趣和玩法(如长时间旋转某物),长时间重复某些动作(如不停地跑来跑去),莫名其妙的表情(哭、笑、闹),对某些声音、画面很敏感(如喜欢看广告),不知道害怕,不知道什么是危险等等。
    2、“孤独症”男多女少 
    抽样调查显示,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率约为千分之一。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做过一个统计:从1986到2001年,共有1176例患儿到六院就诊;而仅1999到2001年三年期间的初诊人数就有603例,占15年间总病例数的51%。这一方面说明该病被更多的人认识,就诊率高了;另一方面也提示,近年来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率有可能提高了。
    儿童孤独症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男性发病率远远高于女性。国外多数报道男女患病率比是4~5比1,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门诊统计结果是9.59比1。
    3、“孤独症”会影响终生
    因为患孤独症的孩子语言功能、社会交往功能都受到了损害,如果又没有受到正规的训练,那么他终生都无法融入社会。有些家长试图让孩子进普通幼儿园。但孩子到了幼儿园后,不听老师的指令,不说话,哭闹,老抢小朋友的东西,乱跑,从而影响所有孩子正常上课,最后不得不离开幼儿园;或者是一个人呆在一个角落里,对什么事情都“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根本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接受教育。又因为不会和人交往,成年后也很难去从事某项工作。
    4、2~4岁是训练的黄金期 
    据贾美香大夫介绍,目前对儿童孤独症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也没有任何公认的治疗方法能治愈此病。然而,多年来的临床经验表明,医药的帮助能改善症状,若结合教育康复训练,可望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生存质量,在他人监护下大多可在社区中生活。2~4岁是孤独症患儿训练的黄金期。
    所有儿童孤独症患者于3岁前都有表现,但有人受“贵人语话迟”等旧观念的影响,孩子过3岁了还不会说话才知道着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统计分析表明,多数患儿的异常表现未能在早期被引起注意。从父母后来回顾发现症状的年龄来看,25~36个月时发现症状者最多,占41.30%;3岁后方被家长发现症状者也多达35.10%。统计还表明,初诊年龄在36个月以内者仅占21.36%,36个月以上者达78.64%。这说明大多数患儿没有获得及时诊治。更为严重的是,发现症状与前去求治平均间隔时间长达35.03个月,发现症状即求治者仅占9%。许多患儿都错过了训练、矫治的黄金期。
    5、家长该如何做
    贾美香告诉记者,有许多家长在听到自己的孩子被诊断为“儿童孤独症”,在诊室里就哭起来了。的确,对孩子寄予厚望的家长被告知自己的孩子有严重精神发育障碍,不能和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学习,这是个沉重的打击。但家长要勇敢面对现实,积极对孩子进行训练,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要努力训练孩子听“指令”。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要引导、矫正,不能迁就。防止过分保护和包办代替。自己学做教师教孩子学习技能,并为孩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教育训练机构。与教育机构配合,制定出可行的长期的个别训练计划,坚持长期艰苦的训练。一定要设法让孩子大胆走入社会,走出封闭的天地。
    客观看待孩子的进步,以鼓励、正面教育为主,防止简单粗暴甚至体罚。家庭成员要团结一心,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空间。对于孤独症儿童的训练,一般应采用以个别训练为主,个训和群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通过训练,患儿最后做到适应课堂教学,能在特殊学校就读,这样的例子也不乏其人。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