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固醇也有“好”和“坏”之分

  • 作者:李颖
  • 来源:科技日报
  • 2014-09-06 10:27

    有研究显示,冠心病死亡的增加77%归因于坏胆固醇水平的增高,远远重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BMI(体重指数)等其他多个危险因素。请关注——  
    
    “胆固醇升高已经成为中国冠心病死亡率增加的‘头号杀手’。”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教授在第二届“5·18血管健康日”启动会上透露,中国目前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已经达到2.3亿人。  
    
    由世界银行公布的《创建健康和谐生活遏制中国慢病流行》报告指出,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慢病负担已占中国总疾病负担的近七成。胡大一指出,心脑血管疾病是可防可控的,其中胆固醇控制是关键。  
    
    胆固醇有好有坏  
    
    “胆固醇也有‘好’、‘坏’之分。”人民医院心内科陈红教授解释说。  
    
    “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占总胆固醇的1/3,可以将多余的胆固醇转运出动脉,运回肝脏。有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占总胆固醇的60%,尽管身体需要一定的LDL-C,但多余的LDL-C会钻入动脉血管内皮,形成斑块,堵塞血管引起冠心病、脑梗塞,或者随着斑块破裂引起心肌梗死、猝死等严重后果。  
    
    血液里还有一种血脂叫甘油三酯,血中甘油三酯升高可以使“坏”胆固醇LDL-C升高,所以它是“坏”胆固醇的帮凶。  
    
    陈红指出,动脉在人体非常重要,它们把血液和氧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重要器官。如果“坏”胆固醇增加,一旦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因素使内皮有漏洞,它们就会钻到动脉的内皮下面,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这种斑块就像潜伏在动脉壁里的肿瘤,它的外面是一层包膜,内部就是许多聚集在一起的“坏”胆固醇。血液里的“坏”胆固醇越多,聚集在动脉壁里的就越多,斑块不断长大,使动脉逐渐狭窄甚至阻塞,影响血液和氧的输送,就会引起心绞痛、心肌缺血、脑梗死、脑软化等疾病。  
    
    “更可怕的是,这些斑块像‘定时炸弹’一样会在没有任何先兆时爆炸。”陈红透露,由于胆固醇是一种脂质,它在斑块里越多,就像饺子馅里有很多油汤,容易破裂。另外,“坏”胆固醇越高还会引起内皮的炎症,使斑块的外膜变薄并且很脆弱,像一个皮薄大馅里又有很多油汤的饺子,很容易破裂。一旦斑块破裂,“爆炸物”会引发一连串的反应,使动脉迅速堵塞,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管理”胆固醇不能一刀切  
    
    “坏”胆固醇对普通人来说,它可能只是个“麻烦”,但是对于冠心病、糖尿病、中风以及高血压患者来说,它却非常危险!  
    
    由于胆固醇在不同人群中引发心血管事件危害的差异性,导致“坏”胆固醇水平要降到多低需要因人而异。需要每一个人根据自身的疾病风险状态,按“红、橙、黄、绿”四种颜色确定自己的胆固醇目标值,分层管理、严格控制达标,才能真正有效预防心梗、中风等心脑血管事件。  
    
    在我国,大众对坏胆固醇的危害认知目前仅仅局限于血脂检验报告单上有没有提示箭头,以为没有箭头就表示胆固醇水平正常;就算略微偏高一点点,也认为不过是血液黏稠了些,饮食清淡一些就好了。这些错误看法,距离《指南》中胆固醇水平分层管理建议相差甚远。  
    
    “仅依据体检或普通血脂检验报告单中是否出现警示性箭头来判断自己的胆固醇水平是否达标是远远不够的。”协和医院副院长张抒扬教授强调,“管理”胆固醇不能一刀切,要因人而异。  
    
    张抒扬解释说,对于患者来说,整体危险水平越高,“坏”胆固醇水平就必须控制得越低,而患者的整体危险水平需根据多种危险因素综合评估,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中风病史,以及年龄(男≥45岁,女≥55岁)、LDL-C水平、肥胖程度和是否有心血管病家族史等。  
    
    如果用红色、橙色、黄色和绿色分别代表未来10年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程度,即极高危、高危、中危、低危,则不同危险程度的人群有着不同的“坏”胆固醇控制目标。“对于一个处于‘绿色’低危的患者而言,其胆固醇水平控制在4.14mmol/L就可以了。但是对于一直处于‘红色’极高危的患者,其胆固醇水平就必须控制在2.07mmol/L以下。”张抒扬如是说。  
    
    化验达标风险依然在延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南芳指出,临床大夫最苦恼的就是频繁被冠心病患者追问,“我已经吃了降脂药,胆固醇水平也降到了2.6,我是不是就已经安全了,可以停药了吧?”  
    
    “实际上,约70%“坏”胆固醇是人体自身合成的,而且这种合成是不断进行的。”南芳解释说,对于橙色风险的冠心病、中风患者,以及刚刚发生过心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众多患者来说,由于他们体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已经广泛存在,化验单上的箭头仅表示胆固醇水平被短时间内控制住了,但并不代表风险消失。若不持续控制,“坏”胆固醇持续合成和累积,斑块还会出现,使血管变得脆弱易破。所以说,胆固醇分层达标不是一个阶段性动作,而必须持续进行、贵在坚持。  
    
    据胡大一介绍说,临床医生们已经意识到,根据正常人的“坏”胆固醇水平制定的LDL-C检测参考值范围太“一刀切”了,让很多心血脑管高危人群误以为自己已经达标,从而带来自行中断或延误治疗。  
    
    目前,我国已经有不少医院开始根据《指南》的“赤橙黄绿”危险分层,把高危、极高危人群目标值添加到血脂检验报告单里。这样既方便医生更好地根据分层给与对应的治疗,也利于患者了解自己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程度,接受医生及时有效的干预方案。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