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生儿听力筛查

  • 作者:朱国旺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4-09-06 10:08

    让儿童远离听力残疾  
    
    □本报记者  朱国旺 
    
    今年3月3日是第十二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爱耳日的主题是:“康复从发现开始——大力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专家表示,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意义在于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并早期给予科学的听力干预及言语训练,最终使他们聋而不哑,回归主流社会;因此,新生儿听力筛查,是造福聋儿、造福社会的一件大事。 
    
    我国高度重视新生儿听力筛查 
    
    据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均已普及新生儿听力筛查。2006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13亿人口中,听力障碍者有2780万人。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所长韩德民教授介绍,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尤其是婴幼儿阶段,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此期间儿童如果发生听力障碍,不仅会导致聋哑、言语发育迟缓,还会造成儿童情感、心理和社会交往等能力的发育迟缓,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临床发现,通过常规体检或父母观察,小儿听力障碍多在2岁以后才被发现,此时已错过了儿童语言快速发育的时期,延误了康复的最佳时机。近10年来,为减少出生听力缺陷,我国政府对新生儿听力筛查和防聋工作非常重视。1999年中国残联、卫生部等部委在联合下发的“关于确定全国爱耳日的通知”中,首次提出将新生儿听力筛查纳入妇幼保健的常规项目。2000年,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了《中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行动计划(2002~2010)》。2004年12月,卫生部首次正式将“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纳入《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2009年2月,卫生部重新颁布的《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卫生部64号令)对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进行了修订。新的管理办法规定,从2009年6月1日起,在全国全面启动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在我国政府和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全国多数省市及自治区已经制定了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耳聋防治工作在有条件的省、市、自治区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开展。     
    
    筛查是早期发现最有效的方法 
    
    按照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的要求,所有新生儿都应该接受听力筛查。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黄丽辉副研究员介绍,虽然有的孩子出生时看起来很健康,但可能在胎儿时期就已经出现听力问题。孩子出生以后,一般情况下父母难以在1岁内发现其听力问题,多数孩子到了2~3岁不会说话时,才引起家长注意。如果出生后不及时进行听力筛查就不能早期发现,以后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言语-语言发育和认知发育障碍。如果2~3岁才发现孩子有听力问题的话,就错过了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期,即使这时候进行干预,其言语-语言和认知发育水平仍会落后于同龄儿童。 
    
    黄丽辉说,孩子出生后如果听不清或听不到声音,在语言发育的关键年龄(3岁以内)缺乏言语和环境声的刺激,听觉-言语链就会出现障碍,这样会影响他们日后的言语-语言发育。轻者会导致辨音不清,重者会导致听觉言语障碍,甚至会导致性格孤僻、注意力不集中和学习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只有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才可以早期发现孩子的听力损失,给予及时干预和康复,减少其对言语-语言和认知发育的影响。 
    
    家长应该积极配合 
    
    按照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的要求,新生儿出生后48小时至出院前完成初筛,未通过者及漏筛者于42天内均应当进行双耳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应当在出生后3个月龄内转诊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听力障碍诊治机构接受进一步诊断。对确诊为永久性听力障碍的患儿应当在出生后6个月内进行相应的临床医学和听力学干预。 
    
    很多家长会问,为什么要在孩子睡熟之后进行听力筛查?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技师恩晖解释说,这其实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筛查结果的准确性。另外,为了保证筛查能够顺利进行,在进行听力筛查前、筛查中和筛查后,家长的协助和配合有着重要作用。  
    
    由于许多家长对听力筛查技术和方法缺乏了解,因而对听力筛查的结果会产生误解。如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没有通过听力筛查就是听不见,从而产生担心和焦虑;相反,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虽然没有通过听力筛查但能听见关门声,觉得孩子听力没有问题而不带孩子去做进一步检查。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主治医师程晓华说,新生儿听力筛查就是通过一种客观、简单和快速的方法,将可能有听力障碍的新生儿筛查出来,并进一步确诊和追踪观察。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常用方法有耳声发射(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两种技术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都是无创性的。我国大多数医院采用耳声发射进行听力筛查,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主要用于重症监护病房(NICU)新生儿的听力筛查。 
    
    专家介绍说,人体正常耳蜗可以产生一种很轻柔的声音,经过听骨链和鼓膜传导到外耳道,并可以被检测到。如果婴儿有蜗性听力损失,就不会产生耳声发射,用耳声发射(OAE)检测就通不过。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可以反映外耳、中耳、耳蜗及蜗神经通路的功能,自动听性脑干反应通不过,说明听觉通路上可能有问题。 
    
    一般在孩子睡眠安或静状态下,将大小合适的探头或耳罩放置在孩子的一侧耳朵开始进行测试,做完一侧耳朵再做另外一侧耳朵。OAE或AABR通不过,都需要复筛或转诊。 
    
    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听力问题  
    
    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亓贝尔介绍,按规定,新生儿初筛未通过者,42天内均应进行双耳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应在出生后3个月龄内转诊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听力障碍诊治机构接受进一步诊断。 
    
    亓贝尔说,孩子没有通过听力筛查,提示可能存在听力问题。但没有通过初筛或复筛,并不是说孩子一定有听力问题,因为导致初筛或复筛没有通过的原因很多:如①外耳道内存留有胎脂、羊水、分泌物;②中耳腔有积液;③孩子不安静、体动多;④环境噪声大;⑤耳蜗毛细胞损害;⑥蜗神经损害等都会使OAE或AABR筛查通不过。前面的几个原因,通过复筛或听力诊断可以排除。而耳蜗毛细胞或蜗神经损害,则需要通过精细的听力和其他检查,才能确认听力损失的轻重、性质及其原因。 
    
    当被告知孩子听力筛查没有通过时,家长首先不能惊慌,应该积极按医生的指示进行复筛、转诊和干预治疗:①初筛未通过者,按时到指定地点复筛;②复筛未通过者,按时转诊到指定机构进行听力诊断;③确诊为听力障碍者,及时接受干预治疗。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健康的听力。一旦筛查没有通过,又被告知听力不好,家长会马上想到孩子是耳聋,是听力残疾,之后会产生自责、悲伤等情绪。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蒋文博指出,其实医学上常说的耳聋是指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听力损失程度可以用分贝来衡量。一般耳聋是指严重的听力损失,就是基本上听不到日常生活的声音。如果听力损失不严重,小孩是可以听到声音的,只是听不清和说话不清楚。我们正常人说话大概在40~50分贝,所以即使有轻度聋(30到40分贝的听力损失),不是专业人员的话,是感觉不出来的。 
    
    了解听力损失和耳聋的概念后,就应该正确对待孩子的听力问题。蒋文博说,孩子确诊为听力障碍后,家长应该积极听取耳科医生和听力师的建议,及时对孩子进行听力干预和治疗。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好比弱势或视力下降需要佩戴眼镜一样,也需要佩戴听力辅助装置。一般40分贝以上的听力损失,建议在医师的指导下,选配合适的助听器。如果听力损失较重,助听器效果不佳时,建议进行人工耳蜗植入。如果是传导性听力损失,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农村更要重视筛查 
    
    据韩德民介绍,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普及率依然较低,各地工作开展情况极不均衡,严重制约了我国听力残疾儿童的及时发现和康复。 
    
    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主任技师蔡正华说,我国有9亿农村人口,而我国农村地区因受经济状况和医疗条件的限制,新生儿听力筛查尚未得到广泛开展。前期研究资料显示:农村的聋儿多于城市聋儿(可能与围产保健、母亲孕期的工作环境及分娩条件有关),他们不但就诊时年龄偏大,而且耳聋的程度重,由于聋儿没能及早被发现,往往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期,给后续的康复造成困难。因此,农村地区更需要新生儿听力筛查! 
    
    现今社会,“聋哑人开口说话,告别无声世界”已经成了现实。专家们希望,通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能够为特困的农村地区实行免费听力筛查、免费听力干预和康复,最终实现在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