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呼吁:依法统一管理 深化食品综合监督

  • 作者:李薇薇 张晓松 李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4-09-06 07:33

    据中国医药报讯 近五分之一品不合格,但“七八个大盖帽管不住一个杀猪的”、“十几个执法的治不了一个造假的”,政协委员呼吁——依法统一管理 深化综合监督。
    瘦肉精、吊白块、农药残留……在人们的饮食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受利益驱使,在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中,降低标准、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违法活动十分猖獗;同时,由于一些食品企业生产工艺水平较低,产品抽样合格率不高,因食品质量安全引发的中毒及伤亡事件屡有发生。
    国家质检总局2003年在全国范围内抽查的2000多种食品中,平均抽样合格率为82.1%,其中小型企业的食品平均抽样合格率为76.2%。
    “全国近五分之一的食品不合格!”2003年食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情况反映出的问题,引起了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的委员们的不安,他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要切实采取措施,保障食品安全。 
    
    17900多家企业获食品生产许可证:准入制度能否拦住伪劣食品? 
    
    【市场报告】2004年1月,在号称北京最大的一家超市内,检查人员发现了3种酱油、1种白醋、1种大米未按规定加贴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其中包括名牌产品“李锦记”和“六必居”。 
    【新闻背景】2002年8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食品企业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对生产的食品实施强制检验制度,检验合格的食品出厂前要加印(贴)质量安全标志,即QS标志。按照要求,到2005年前,食品行业的28类食品将全部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第一批实行准入制度的为小麦粉、大米、食用植物油、酱油、食醋,从2004年1月1日起进入无证查处期。
    质检报告显示,北京市场酱腌菜抽样合格率为53.3%,蜜饯产品抽样合格率仅为36%,巧克力和桶装水约有四分之一不合格;重庆市场20%大米不合格,42.9%小麦面粉不合格;江西市场销售的散装食用植物油近一半抽查不合格。
    【委员点评】目前,我国只有17900多家企业获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提交认证申请,不少生产企业还没有跨过食品质量安全这道门槛。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江苏省委副主委郑建和指出,食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生产企业进入的门槛,一大批生产条件恶劣的小作坊式企业将被淘汰出局,这对中小企业是一个考验,有利于扶持规模企业、名牌企业。但不少企业对此还缺乏清醒的认识。
    “好的制度要有好的行动来保证。”郑建和委员指出,QS认证必须保证强制执行并全面推行完善管理,这样才能从食品的生产源头和市场通路上严把质量关,保证消费者吃上放心食品。“贯彻农副产品准入制度,关键要从源头抓起。政府除了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农药残留监测、检测站外,还应在各大副食品交易市场配备各类检测仪和持证上岗的专职人员,按照国家标准检测农副产品质量情况,把好安全质量关。” 
    
    食品企业70%是“小作坊”:打假怎能打到“根”? 
    
    【市场报告】2001年至2003年的专项调查发现,全国共有10.6万多家企业生产大米、小麦粉、肉制品、饮料、罐头等15大类食品,其中70%是10人以下的家庭作坊式企业,超过10%的企业无营业执照,五分之一无标生产,三分之二不具备食品检验能力,近一半食品出厂不检验,四分之一对进厂原材料不进行任何形式的把关,60%不具备基本生产条件,难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新闻背景】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首批符合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条件的肉制品、乳制品、罐头、饮料、调味品、膨化食品、冷冻饮品、方便面、速冻食品、饼干十大类食品生产企业名单,476家十类食品生产企业获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 
    【委员点评】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王秦平说:“打假,打假,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者就要打,对不具备生产条件或无证经营的作坊式小企业必须严格监管。”
    “小企业分散、隐蔽,难抓难治,要把各级质监机构辖区分成若干个责任区,责任到人,通过调查、检查、暗访等手段,监控小企业动向。”王秦平委员认为,现行的监督抽查制度还有不少地方需要完善,应当健全预警监控制度和奖励举报制度,广泛发动群众,提高假劣食品产销监控的灵敏度。
    “现在,有的地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地方政府领导片面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对各种不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纵容了‘黑心小作坊’的滋生蔓延。”王秦平委员说,控制小作坊食品必须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他希望地方领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从大局和爱民的立场出发,促进当地的食品行业健康发展。
    
    十几个执法的治不了一个造假的:“多龙治水”何时成为“一拳出击”? 
    
    【市场报告】目前,我国参与食品安全监督方面的工作人员已达百万之众,涉及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有工商、质监、卫生、农业、食品药品监管、商务等近10个部门。然而,多头管理却使很大一部分力量在相互依赖、相互推诿中弱化了。尽管各个部门整日忙于明察暗访,但“七八个大盖帽管不住一个杀猪的”、“十几个执法的治不了一个造假的”,诸如此类的百姓怨言与责难仍然不绝于耳。
    【新闻背景】2003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基础上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增食品安全管理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开展对重大事故查处的职能。根据国务院的决定,2003年7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
    【委员点评】“食品安全问题涉及‘从田头到餐桌’的漫长产业链,很难靠一个监管部门‘包打天下’。但是,传统的多头管理模式也未必是最有效的。”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萸指出,多头管理往往不能使管理职能得到强化,反而有可能导致“龙王多了不下雨,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尴尬局面。 
    郑筱萸委员说,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执法主体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执法监督体制尚未完全理顺,职责分工不明,分段各自执法或各依一法重复执法均有所见;二是各部门在食品安全制度建设,检验、监测体系建设,风险分析、风险控制体系建设中,缺乏沟通、配合,缺乏统一协调和统筹规划。
    郑筱萸委员建议:加强全国食品安全工作的统一协调,深化综合监督;通过实施以科学为基础的协调一致的立法、检测、监控、执法、科研、教育计划,对全国食品从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和进出口各个环节严格监管;理顺“行政、监督、检验”三个系统间的关系,设立食品安全执法工作联席会议;实施食品统一抽检、信息统一发布、检测统一标准的“三统一”制度。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