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保健品 何时真“保健”
本期主持:南方报业传媒集团 记者 韦文青
本期嘉宾: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健康产业促进会 会长 刘建文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学者 周 云
完美日用品公司保健品部 经理 单汝宝
老年人保健知识亟待提高
韦文青:据我了解,如今老年保健品市场泛滥,其中不乏有很多山寨、假劣保健品,请问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社会现象?
周 云:近年来,我国面临比较严重的老龄化社会问题,老龄化问题的升级意味着社会对健康产品需求的增加,由此将催生大量的保健品生产企业。有人看到此行业的巨大利润空间,开始做虚假宣传,甚至兜售假冒保健产品欺骗老年消费者。
其实老年人遭遇的所谓上当经历,与其治病、求医心切和缺乏必要的保健知识有很大关系。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加快了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关节炎、痛风等“富贵病”的发生几率。而且绝大多数老年人备受高血压、失眠、心绞痛、心慌胸闷等各种疾病的折磨,于是他们有病乱求医,加上部分保健品行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较低,他们为推销产品而推销产品,便极力夸大保健品的功效。
还有一些保健品生产企业瞄准老年人身体状况不佳求健康心切,儿女们常年不在身边内心孤寂喜欢有人奉承,辨识真假防止受骗能力较低等弱点,用夸大商品功效、奉承博取欢心及软磨硬缠推销等手法,向老人家推销保健品,致使老人家上当受骗。
单汝宝:其实目前国内的保健品主要分两大类:营养型保健品和辅助治疗型(也称功能型)保健品。营养型保健品主要提供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和部分微量元素,如蛋白质、多链不饱和脂肪酸、钙及维生素家族。功能型保健品主要针对心脑血管和糖尿病等具体疾病,具有辅助调理作用。对具有明显的心脑血管症状或血液各项指标严重超标的中老年人最好先去医院进行药物治疗,等病情稳定后再辅以功能型保健品进行调理。部分老年人听从一些保健品销售人员的建议,停服常规药物,仅靠保健品辅助治疗,这不仅是一种常识性错误做法,而且会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保健品推销人员钻了法律空档
韦文青:一张桌子、一台测压仪,桌子后面坐着一位身着白大褂、俨然一副专家模样的“医生”。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此番此景几乎随处可见,如对其稍加留意,便可发现很多问题。为何有关部门没有对此予以取缔?
周 云:就拿我们小区来说,几乎每天都有“老中医”、“老专家”进驻小区广场,他们通常以三四人为一个团队,60岁左右的老中医坐镇把脉,年轻助手负责拉客、推销,一套周密的流程下来便可以把很多老人家唬住,不知不觉上了圈套,从口袋里取出几百上千元,然后抱回一堆所谓的“营养品”、“保健仪”等。
刘建文:其实前几年有很多人搞不明白保健品、药品、食品之间的区别,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出台政策加以规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依旧有很多商家故意“和稀泥”,模糊保健品、药品、食品之间的概念和区别,甚至欺骗老年人说某某产品“包治百病”或可替代昂贵药品。
还有一个问题是,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没有对健康产品宣传讲座进行界定。可以确定的是,如果讲座宣传内容与活动核定内容不符,工商部门可按虚假宣传查处;如果保健品生产企业在没有办理营业执照的前提下销售产品,工商部门可按无照查处。但对于举办健康产品宣传讲座是否需要审批?由谁审批?如果老百姓购买其产品,服用后发现该产品没有达到宣传效果,该由谁承担相关责任?这些问题在目前法律法规和政策上都没有明确的答案,让保健品推销人员钻了法律的空档。
掌握常识避免盲目进补
韦文青:请问老年朋友该如何选择保健品,怎样保证其在消费过程中不上当受骗,并进行理性消费呢?
刘建文:鉴于目前老年保健食品市场比较混乱,我在这里给广大老年朋友提出如下建议:
1.保健品姓“食”不姓“药”。它只能调节生理机能却不能治病。
2.各取所需,因人而异。不要跟着别人走,更不要跟着广告走。
3.仅遵说明,正确服用。购买时一定不要相信商家的宣传手册,也不要看它的广告,只需要看产品说明即可,该保健品对人体有什么作用便会一目了然。
4.不要趋贵避贱,浪费钱财。保健品并不是越贵越好。
5.看清文号标志,辨别真伪。购买时一定要向售货员索要产品的批准证书和批准文号,国产的是卫食健字,进口的是卫食进字。产品包装上印有一个蓝色的保健食品标志,俗称“蓝草帽”。比如卵磷脂,有十几种产品,有的就不是保健品,上面就没印“蓝草帽”标志。如果是具有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的,应有“药准字”批准文号。
6.感官检查,认真判断。看颜色,闻味道,以辨别真伪。
7.过期产品不能食用。不要因为是保健食品,认为吃不好也吃不坏,一念之差可能会酿成大祸。
8.储存方法,务必注意。
9.不可惟药惟补。老年保健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只认保健品,忽略了身体的锻炼和精神上的“进补”。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2017中国食品药品网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