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定位沟通对接市场 "四轮"驱动本土疫苗研发

  • 作者:赵红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4-09-06 08:53

  资料显示,目前,全球疫苗市场呈现高速扩张态势,从1980年至今,其增长速度是处方药的2倍。预计2006年全球疫苗市场规模将达到100亿美元,增长率达13%。近年来,不少跨国医药巨头更是看好这一朝阳产业的广阔前景,纷纷涉足该领域。如葛兰素史克、诺华已通过收购、大量投入疫苗研发项目等方式来拓展在疫苗市场上的业务。
  与此同时,在经历了非典疫情后,我国政府对疾病预防系统投入加大,2005年的投入达到5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前5年的总和。而随着国家免疫规划扩大,政府对第一类疫苗(政府埋单)注射覆盖率将在几年之内从目前的60%上升到85%,在政策驱动下,计划内疫苗需求将持续强劲增长。另外,随着国民保健意识增强以及禽流感疫情加重,第二类疫苗(受种者自行埋单)如流感疫苗、水痘疫苗的需求也持续上升。种种迹象表明,疫苗行业已迎来发展黄金期。
  然而,对本土疫苗企业而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产业黄金期到来之际,却面对着跨国药企掌握着国内有价疫苗市场主动权的现实,而国内有价疫苗市场规模不是一个小数字:20亿~30亿元。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此关头,本土企业何去何从?近日,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主办的“首届疫苗发展报告会”(下称报告会),业内专家达成共识:只有加强投入,找准定位,加强沟通,对接市场,研发出新产品,本土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重金投入 期待好收成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国外品牌登陆中国疫苗市场,本土疫苗企业充分意识到研发新产品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他们将加大投入作为提高研发能力的必要保证。
  记者从报告会上获悉,2005年,国家疫苗龙头企业——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积聚研发优势,将技术投入比率列入对下属各生物制品研究所的考核指标,全集团全年科研投入超过1.2亿元,比上年度增加40%,甚至高于企业的销售收入与利润增长速度。这一立足长远的举措,为该集团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财力支撑。
  该集团副总经理卞俊峰表示,中生集团具有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但没有资金支持,再强的优势也难以发挥出来,这就需要企业的领导层要有远见、有魄力。2004年,中生集团在北京成立了研究开发中心,确定了首批三个技术平台的协作研究方案,确立了首批攻关课题,其中“哺乳动物细胞生产预防用疫苗技术平台项目”获得北京市科委立项和1200万元的资金支持;2005年3月,国家发改委又正式批复了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天坛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和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共同提出的“国家新型疫苗工程研究中心”的立项申请,这一项目将得到国家2500万元的资金支持;目前,天坛生物又计划投资5亿元建设新型疫苗研发生产基地。
  如果说中生集团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树立了行业排头兵的形象,那么处于市场经济风口浪尖上的本土民营疫苗生产企业更是不敢忽视研发才是企业的生命线的真谛。他们重视研发投入,并尝到甜头。浙江杭州天元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晓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没有创新,企业就等于坐以待毙。民营企业在生存和发展上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但是,如果能够正确对待,压力就是动力。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船小身轻、机制灵活的优势,民营企业绝不会放慢发展的脚步!”据其介绍,杭州天元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每年都要拿出销售收入的12%~15%用于研发投入。这对于一个只有5年发展史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可谓不惜重金。而这样的投入也使公司获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以及丰厚的利益回报。仅仅5年,该企业就发展为一个固定资产达1.8亿元的公司,成为浙江民营企业中的佼佼者。
  强大的资金支持,为我国疫苗研发不断与世界水平靠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业内人士介绍,从2000年~2005年,我国共批准56种疫苗产品进入临床研究。目前,13种已获准在中国市场销售的进口人用疫苗,我国均有同类产品投放市场,且具有相对的价格优势。这一现状,充分显示了我国疫苗研发水平正在与世界先进水平逐步接近。

   瞄准市场 力推产业化

  “舍得下本,只是做好研发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避免盲目投入,必须把资金用在刀刃上,让投入有所回报,这就需要了解疫苗产业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研发方向。”在报告会上,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国军如是说。
  随着免疫学、微生物学以及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疫苗的概念已经由原来的“针对疾病产生免疫力的灭活或减毒病原体”发展为“进入机体后能产生灭活、破坏或抑制致病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疫苗领域的研发课题更加丰富,任务也更为艰巨。如癌症的预防与治疗、重大传染病的治疗等,都已成为疫苗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而在社会公众从生存需求向健康需求的快速转变中,各路资本的大量涌入,更给疫苗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据专家预测,随着疫苗行业景气度上升,未来将有更多的企业投向疫苗生产,行业竞争将进一步激烈。那么,如何才能开发切合市场需要、填补市场空白的产品,让科研成果实现最大产业化、效益化也是企业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
  赵国军表示,以往我国预防用生物制品在计划经济体系中发展,从2005年6月1日,《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后,国家实行免疫规划,在宏观政策调控和监督指导下,疫苗市场得以确定,疫苗经济现象得以承认。而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大趋势,给中国疫苗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据统计,目前我国从事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和开发的公司约有320家,生产企业80余,产值从1978年的5275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250亿元。
  中生集团的市场部经理王建华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疫苗的研发上,无论是科研单位还是企业,都摒弃了过去闷头搞研究的思路,开始更注重满足市场需求,投入相应的人力和财力进行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在获得大量的市场信息后,根据市场需要确定研发课题。这种有的放矢的研发活动极大地推动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步伐,同时也给疫苗产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王建华介绍,去年,中生集团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成功的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就是经过了大量的市场调研之后确定的科研项目,该疫苗上市不到半年,销售量即达到1120万支,销售收入达2470万元,受到社会公众的欢迎,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而中生集团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在进行市场调研后研制的23价肺炎球菌疫苗也将于今年内上市,其经营前景也非常乐观。

   关注效果 研发明方向

  然而,不容回避的是,在国家与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资力度,本土企业努力提高研发能力并有收获之际,研发资金不足、跟踪市场能力不强等仍然是阻碍我国疫苗产业发展的“瓶颈”。
  中生集团规划发展部经理王志武表示,疫苗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也是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的产业。目前,我国企业融通渠道只有创业者个人出资、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投资、政府的风险投资、国家科技部的中小型企业担保基金、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5种方式,而在全球生物技术最为发达的北美,中小企业资本融通的渠道要多得多。没有更多的融通渠道,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疫苗研发的进程。
  在报告会上,工程院院士赵铠还提出疫苗产业存在“强弱不均”的现象,如研发强,市场强,效果监测弱。而疫苗的效果监测直接关系到下一步研发工作的方向和思路。因此,赵铠提出,疫苗研发单位和生产企业要加强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密切关注疫苗效果与反应,这也是做好疫苗研发的关键一步。
  丁晓航也认为,闭门造车和急功近利同样是研发的大忌。他说,杭州天元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在研发上就非常重视“走出去”。而所谓“走出去”,不仅仅是搞市场调研,还要借鉴先进单位的成功经验。因为,我们不仅想知道市场需要什么,更想知道别人在研究什么。满足市场需求,是为了企业的生存;接近国内外先进技术,是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兼而顾之,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国家社会责任、全民健康水平三者之间的利益最大化,实现疫苗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