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资源优势为市场优势 吉林现代中药产业谋腾飞
吉林省是我国北药基地之一,也是我国三大中药特产区之一,以中药为主的现代医药行业目前已成为吉林省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由于我国的北药主要集中在位于吉林省的长白山地区,因此吉林中药产业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整个北药基地的发展。
产业优势明显
长白山四季分明,素有“世界生物资源宝库”之称,被联合国命名为“人类与自然保护圈”,也是中国三大中药材基因库之一。长白山地区药用动植物资源种类丰富,蕴藏量极大,有药用生物资源443科2790种,在数量上居全国前列;在全国重点普查的363个药材品种中,吉林省有137种,占37.7%。蕴藏量占全国50%以上的药材品种有40余个,占全国常用药材品种的1/5。其中人参、鹿茸、刺五加、关龙胆、北细辛、林蛙油等药材道地性突出,质量优良,产量居全国之冠,远销世界50余个国家和地区。吉林省的中药材资源优势得天独厚,估算每年有近百亿元的资源开发潜力。除了资源优势外,吉林还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产业优势。据吉林科技厅副厅长孙育昌介绍,经过多年的经营,吉林目前每年中药材销售量达到30亿元人民币,其中人参产量每年3000吨(晒干后),占全国人参总产量80%,世界的60%;吉林省的中药产值2004年达到90亿元,占全国中成药产值的10%;在国家药典允许入药的367种中药材中,吉林省就有160多种。
2000年6月,科技部正式批准吉林省建设国家第二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经过近5年的建设,现已基本形成有利于现代中药产业快速发展的机制、环境和平台,中药产业的规范化水平、创新能力和集聚程度有了大幅度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中药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等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
今年初,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东北三省共同签署了建设中国北药基地的协议,一个以吉林中药材为资源依托的北药建设基地已经初具规模。2003年,在国家首批认证的8个中药材GAP基地中,吉林省人参、西洋参2个基地顺利通过,占全国的1/4。2004年,吉林省东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吉林敖东药业集团的梅花鹿GAP基地、长白县参隆集团的人参GAP基地共2个品种的3个基地顺利通过了国家认证,使吉林省中药材GAP基地数量累计达到5个,在全国仍处于领先水平。
研发优势。吉林有中医学院、中医中药研究院、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等多家科研教学单位从事中药研究,每年获得中药临床批号100多个,约占全国的10%左右;各个大学的中医药系和科研单位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才培养条件,并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才体系。
近年来,围绕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开发,吉林省组建了省GAP专家组,投入科研经费1600多万元,先后在育种、规范化栽培技术、产品加工和饮片标准等关键环节启动了一批重大攻关项目,大幅度提高了全省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开发的技术水平,在种源鉴定、良种繁育、野生资源保护与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已经制定完成了人参等16种中药材的种子标准和生产技术标准操作规程。
问题不容忽视
尽管近年来吉林中药产业有了快速发展,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政府对中药研发的引导性投入总量较少,野生中药材资源掠夺式采集过度,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中药产业各个环节的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强;企业税赋过高,利润空间较小,导致企业没有资金投入新产品研发;企业GMP改造后,产能过剩,流动资金严重匮乏,一些药厂的生产线面临开工不足,新建或改建的GMP生产线处于闲置的状态。
二、中小型中药企业竞争力差,不能适应国内外医药产业竞争环境。全省知名度较高、产品竞争优势明显、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大型企业集团不多,直接影响了医药产业的发展壮大。在近几年的全国50强医药企业中,只有修正药业集团一户入围。
三、吉林中药企业多数还处于相对封闭、自我发展状态,产业集聚的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产业链条不完整,组织化程度不高,各个环节过于分散。如中药研发机构较多,但是相互之间合作的较少,科研成果低水平重复,无法为中药产业的集群提供技术支撑;包装、印刷等相关服务产业不配套,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中药企业数量较多,但企业与企业之间各自为战,缺乏协调与合作,产业集聚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公共信息和研发平台等资源的利用程度较低,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等。
政策推动发展
孙育昌说:“现代中药产业在吉林目前只能说是优势产业,还不是支柱产业,但发展很快,一系列举措将使这一产业未来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
目前吉林中药产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天然资源日益减少,人工种植规范化程度和农民对标准化种植的认识都待提高,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急需推广应用。为解决这个问题,吉林采取了抓示范区的做法,目前在全省范围内选了22个品种、共36个规范基地,由高校和科研单位承包,示范种植,让农民来学习,逐步推广,实现以点带面。目前,吉林梅花鹿产业诞生了双阳修正药业、敦化敖东药业、东丰东丰药业3个“鹿乡”。吉林省还积极推进园参、林下参和平地栽参工作,逐步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同时加强以吉林原产地药材为主要原料的新药、功能食品、生物农药和食品添加剂等终端产品的开发,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吉林原产地中药材的附加值。
针对中药工业生产普遍存在的企业规模不大的问题,吉林省分两次挑选了22家产值超过5000万元、有独立研发能力的企业作为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企业,让这些企业发展壮大以后,兼并收购小企业。中药产业有别于基础产业,要靠高端产品进行拉动,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市场竞争力。吉林将按照“市场的可容性、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的可为性”要求,加大对中药产业的投入力度,对于完成GMP改造、完成改制的企业,凝炼若干个产品创新、品牌创优、提质降本的大项目;不断开发新产品,进行新品种培育;加强大品种的二次开发研究。对于通过GMP认证的小型企业,加强中成药的仿制工作。
与此同时,吉林还将积极支持修正药业集团“生物医药科技园”建设。生物医药科技园预计投资10亿元,主要由中药材标本园、生物发酵基地、中药提取基地、制剂生产工厂和饮片加工工厂构成,旨在实现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从种源、GAP栽培、饮片、提取物、研发到制剂产品加工的整体开发,形成产业链。建成后,年销售收入将达20亿元,利税8亿元,并提供2000余个就业岗位。
在科研方面,针对现存的科研分散,重复研究多的问题,吉林对科研力量进行了整合,由省科技厅牵头建立公共研究平台,分别依托不同的科研优势单位,建立了5个研究室和中心,分别是:依托中国特产研究所建立种植养殖研究室,依托吉林天药有限公司建立中药药理研究室,依托吉林大学建立组合化学研究室,依托吉林省药物检验所建立中药检测研究室,依托长春应化所建立中药研究开发中心。
吉林省把大学、科研单位、企业组织起来,成立了吉林省现代中药及生物制药基地建设促进会,对在中药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行业自律、销售渠道共用等进行协商,逐步把基地建设引向市场化运作。
孙育昌说:“目前,我们正在制定《吉林省现代中药“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吉林省现代中药及生物制药基地建设“十一五”规划》,重点是提高科技含量和调整产业结构。”他同时表示,要充分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把吉林做成制药强省。(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