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窝下蛋”的检测室——广西食品药品监管“打通最后一公里”见闻(中)

  • 作者: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6-02-24 09:58

   市场建起快检室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北区鸿发农贸市场有一个一面墙大的黑板,每天都由市场工作人员用粉笔手写蔬菜检测农药残留情况,一连串蔬菜名后面,都写着“合格”二字。

  “每天都是合格,没见过不合格的。”旁边有人开玩笑地说。

  “当然都是合格的,因为一旦检测不合格,我们就通知驻场的食品药品监管人员来复查,进行下架处理,不让摊贩卖了。”市场服务部梁家苗笑着说道。

  鸿发农贸市场是钦州最大农贸批发市场,仅仅蔬菜、肉食等经营摊位就有500多个,也是钦州唯一一家每天都检测蔬菜农药残留的市场,而且坚持了10年。

  2015年,钦北区子材食品药品监管所成立后,驻扎到市场,农药残留检测与以往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2015年临近年底,梁家苗准备把黑板改造成LED屏,滚动播放每天的检测品种。“其实,我们这里更大的变化是,许多检测品种是根据所里制定的项目进行的,我们检测起来更有的放矢了。”

  把食品安全检测搬到菜市场,放到居民的眼皮底下,让老百姓眼见为实,踏踏实实地消费,树立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是广西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以来最大的变化之一。

  在柳州市柳南区五菱市场,也有同样的食品安全快检室,不过是2015年12月刚刚建立起来的,前期投资5万元。五菱市场有460个摊位、220多个门脸房,为4200户居民提供服务。面对这些商户,每年的检测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五菱市场经理杨保荣倒是很大方,“虽然增加了运营成本,但也证明了这里的蔬菜是安全的。这既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提升了市场形象,何况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中也有明确规定。监管部门能率先扶持我们这里一把,帮助我们建设快检室,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黄立建是市场管理人员,现在兼职做检测。记者近日见到他时,正忙着为菠菜做农残快检。虽然手法还不太娴熟,但“这份新工作是直接和当地居民的食品安全挂钩,得好好学。2016年,我们这里还要对老百姓的送检食品实现免费快检呢。”

  据悉,目前柳南区一共在3个农贸市场建立了快检室,2016年柳州市将有50个这样的快检室诞生,守护好食品药品安全的“最后一公里”。

   检测室建在高校里

  如果说在市场设立快检室是面向群众、树立食品安全消费信心的举措,那么,利用高校的检验检测资源,把检验检测短板尽快补齐,则是广西在机构改革之后,富有特色的做法。

  在钦州学院下属的海洋学院大楼门口,悬挂着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牌子——钦州市食品安全应急检验检测实验室。从2014年开始,没有食品检验检测能力的钦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和钦州学院合作,采取“借窝下蛋”的做法,使食品检验检测能力从无到有,并一下子提升到高校水平。

  实验室业务室负责人李琴说,这个主意其实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韦波的“妙棋”。因为以往,广西不是每个地市都建有食品药品检验所,这次机构改革后,不少地市都需要建立独立的食品药品检验所,但苦于人才匮乏,一下子很难到位。而钦州当地有高校资源,海洋学院还是钦州学院中的重点学院,有较强的食品检验检测能力,由此,“借窝下蛋”成为钦州市局提升检测能力建设的捷径。

  韦波坦言,对广西而言,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是“天然弱”的领域,全广西只有7家区域性食品药品检验所,不少地市都是空白,不像其他省地市级都设有食品药品检验所。而且在这次机构改革中,广西质监系统虽然按照市局2名、县局1名划转编制至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但是相应食品检测检验机构、人才和设备没有一并划转,地方原本薄弱的检验检测力量没有得到补充,而培育一支专业的检验检测队伍需要3~5年时间。

  也正因如此,“借窝下蛋”对于广西来说意义更是非同寻常。现在,钦州市局独立的食品药品检验所已经开始动工,通过钦州学院培养的检验检测人才正在成长。广西在原有7个区域检验所基础上,已有7个设区市和35个县(市、区)恢复重建了食品药品检验机构,5.67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检验机构、快检室和基层执法等装备建设,广西正在插上技术监督之“翼”,与行政监督比翼齐飞。(本报记者  王晓冬  通讯员  韩湘丽  许  恒)

《中国医药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