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时代来临,如何缓解“儿科荒”
国家出台“全面二孩”政策后,我国将迎来出生人口大幅度增长。即将来临的二孩时代,对社会资源包括医药、教育、保育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儿科医疗是供需矛盾最为突出,也是最受公众关注的领域之一。“两会”期间,来自医疗、妇联、教育等战线的代表委员,表达了对二孩时代医疗资源匮乏的担忧,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应对办法。
患儿多 医生少 看病难
儿科医疗难承重
3月7日晚8点,记者在北京石景山医院儿科门诊看到:虽然是晚上,但是儿科患者并不见减少,每个诊室门前都排起长队,大夫们被家长、患儿包围,连口水都顾不上喝。输液大厅里,护士们繁忙穿梭,给患儿们换药,拔针。一位带孩子来看病的家长发牢骚:“每次来都等半天,医院就不能多派点人!”同时他也自我安慰,“比儿童医院好多了。”而这只是我国儿科医疗资源短缺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国多地爆发“儿科医师短缺”的危机:北京儿科“限号”,广州儿科急诊“关停”,上海儿科“告急”,儿童医疗红灯频闪。不同形式的儿科限诊,致使病儿平均候诊时间长达4~6小时以上。本来是医疗资源最集中的一线城市,遭遇了儿科医疗资源短缺的窘境。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彭钊表示,“全国都缺,西部地区更为严重。‘二孩’政策全面实施后,儿科医生缺口就更大了。”他今年特地写了一份名为“加快西部地区儿科医师队伍建设”的提案,建议在西部各大医学院校中设立定向培养儿科的专业,并制定有关政策,吸引各大医学院培养的儿科医生留在西部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丁洁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表明,2010年儿科执业医师10.5万人,2014年10万人,5年来绝对数减少5000人,儿科医生占比只有1.62%。我国每千名儿童0.43个儿科医生,参照美国每千名儿童1.46个儿科医生的比例,至少还缺口20余万人。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妇联副主席、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郑珊指出,目前,我国社会已从原来的父权中心转变为子女中心,这一特点对我国家庭求医行为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无论大病小病,孩子比成人的求医频率普遍要高出1~2倍,而高龄妇女的二胎健康问题会更加复杂,2013年儿科门诊人次将达到近2亿人。从目前儿童病床的使用率和儿科医师负担情况来看,儿童医院的负荷在各类专科医院中最为沉重,儿科医护人员极度稀缺,医患配比严重不足的矛盾愈发凸显。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预估,短期内新一轮人口生育潮可能出现在2017年,估计能新增出生人口400万人左右。“这种增长趋势,将对现有的医疗资源带来巨大的挑战,对目前已捉襟见肘的儿童医疗则意味着雪上加霜。”丁洁认为。
重招生 育人才 强供给
对症下药才管用
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第150医院院长高春芳则分析认为,儿科医生的减少与我国儿科医学生招生政策有关。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取消儿科学专业,多数医学院校自此停招儿科专业,儿科医生培养机制迟迟未能建立完善,儿科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失衡加大了供需矛盾,进而加大了儿科诊疗的医患矛盾和儿科医生的职业风险。
医疗资源的供需矛盾最终解决办法在于供给侧的改革。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为缓解儿科岗位专业人员匮乏的现状,提出在医师资格考试中,对儿科岗位从业人员开展加试相关内容的加分考试。和大多数同行一样,丁洁并不看好这种办法,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儿科人才,“降低门槛”不行,需要“优先录取”。这种降分录取的举措,既伤害了现有儿科医生的自尊,又影响了儿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院长瞿佳看到“加快培养全科医生、儿科医生”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时,心里既激动又踏实。人才培养被认为是解决“儿科医生荒”的治本之策。就在“两会”之前,教育部宣布,支持中国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8所高校举办儿科学本科专业,力争到2020年每省(区、市)至少有1所高校举办儿科学本科专业教育;同时要求38所高水平的医学院校增加研究生儿科专业招生数量,力争到2020年使儿科在校生达到1万人。同时,为了在短期内缓解儿科医生短缺的情况,国家卫生计生委协调有关部门开展了地市级以下儿科医生转岗培训,去年约有1086名医生报名参加培训。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外科主任刘迎龙在3月8日召开的政协医卫界联席会议上发言提出,应支持鼓励副主任医师级别以上的在职儿科医生开设私人诊所,或挂靠在社区卫生机构开办工作室,利用休息时间为患儿诊疗,以解燃眉之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认为,还可以让更多的民营医院加入到儿科、产科医护人员的供给队伍中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健则建议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做好儿童保育工作。王健提出,可以由政府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培育示范性社会组织,招聘专业医护人员提供儿童保健服务,可以招聘一些40~50岁有护理经验的护士。
收入低 风险大 工作累
儿科医生怎么留
在医疗界,有一句话:“金眼科银外科,千万别干小儿科。”儿科医学的地位可见一斑。儿科患者大多数是小儿,自诉症状不清,而且儿科病情复杂,变化迅速,病情一旦加重就会危及生命,对技术要求高,医生承受的身心压力巨大。采访中,李兰娟、丁洁等多位来自医疗战线的政协委员均表示,儿科医师工作累,医患风险大,收入不如其他科室多是导致儿科医生流失的主要原因。
虽然肯定了恢复儿科专业等措施,但是丁洁也认为“远水解不了近渴”,“一个合格的儿科医师需要10年培养周期。留得住人,留不住心,儿科医学生最终是否能坚持成为儿科医师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丁洁担忧。
“儿科医生的薪酬待遇是核心问题,应该建立符合儿科医护人员劳动价值的薪酬制度。”丁洁认为,根治儿科“风险高、工作累、收入低”的根本,归结起来就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从“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入手。丁洁建议,增加儿童保健和儿科疾病的专项研究基金,加大对儿科诊疗大型专用设备无偿支出,在学科建设上体现儿科事业的重要性和保障性;设立为儿童医疗服务的专项研究奖励和人才奖励,让服务于儿童的医护人员有职业荣誉感;大幅度增加儿童专科病床日常运营补给;应适当上调儿科医疗服务价格;直接给儿科规范化培养基地的青年医师增发专项医护津贴,以吸引选择儿科的青年人才。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2017中国食品药品网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