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的希望:让“丝瓜肺”畅快呼吸——专家解读最新版《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9月17日~25日是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世界周,今年的主题是“呼吸的希望”,旨在让更多人了解和重视IPF这一罕见疾病。9月22日~25日,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第十七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上,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间质病学组组长、中日友好医院代华平教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间质病学组两位副组长——北京协和医院徐作军教授和上海肺科医院李惠萍教授共同指出:“IPF是一种严重的致命性肺部疾病,今年新发布的《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进一步规范了IPF的诊断方法和标准,对指导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提高我国IPF的整体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诊断有据可循
在上海市中心一幢一居室的老房子里,独居老人张先生由于患IPF,肺部越来越硬,导致氧气交换越来越少,处于一种呼吸困难的缺氧状态,每日不得不靠吸氧维持,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像张先生一样,很多IPF患者因为缺氧被限制在狭小的空间里,活动范围越来越小,甚至上10级台阶都要5分钟,从客厅到厕所几步距离却要休息多次。
李惠萍介绍,IPF患者的肺被形象地称为“丝瓜肺”“皮革肺”,由于致死率高于多数癌症,被称为“不是癌症的癌症”。近几年,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吸烟、空气污染、接触金属粉尘、木尘、慢性病毒感染、胃食管反流和遗传等均是IPF的危险因素。绝大多数IPF的患者在疾病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随着疾病的进展,肺功能逐渐恶化,症状才会像张先生那样显现出来。患者一般都是等到出现了活动后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后才到医院求诊,但这时病情一般已经到了中晚期,治疗难度大大增加。因为急性加重住院的IPF患者,有50%会在住院期间死亡,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呼吸衰竭。如能控制IPF的急性加重,患者的预期寿命将大大延长。
代华平指出:“由于IPF患病人数比较少,目前对其病因还未完全认识清楚,临床医生的经验有限,很多患者被误诊为慢阻肺、哮喘等疾病。误诊和漏诊现象普遍。”此次《共识》的发布,对IPF的诊断、鉴别诊断都给出了明确的指导。
《共识》指出:IPF的临床表现为发病年龄多在中年及以上,男性多于女性。起病隐匿,大多数患者双下肺可闻及吸气末爆裂音(Velcro啰音),超过半数可见杵状指(趾)。终末期可出现发绀、肺动脉高压、肺心病和右心功能不全的征象。胸部X片诊断IP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差,胸部高分辨率CT(HRCT)是诊断IPF的必要手段。胸部HRCT特征性表现为胸膜下、基底部分布为主的网格影和蜂窝影,磨玻璃样改变不明显。其中,蜂窝影是诊断确定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型的重要依据。
代华平介绍,《共识》给出了IPF的3大诊断标准,即排除其他已知原因的ILD(例如家庭或职业环境暴露、结缔组织病和药物毒性);HRCT表现为UIP型(此类患者不建议行外科肺活检);已进行外科肺活检的患者,根据HRCT和外科肺活检特定的组合进行诊断。
专家提醒:抽烟、长期接触粉尘等污染的人群和有IPF家族病史者是IPF高危人群,应当从40岁就开始检查肺功能、戒烟并做好职业防护。如果出现经常咳、痰、喘、运动甚至静止时喘气不止、呼吸困难、杵状指、指端缺氧发紫等症状,应尽早到医院做胸部HRCT。
药物选用有别
在治疗药物方面,代华平表示,《共识》分为推荐使用和不推荐使用两大类。在推荐使用的药物中,有两种药物值得关注,一个是吡非尼酮,另一个是尼达尼布。此外,由于胃食管反流是继发气道和肺脏炎症的危险因素,可能引起或加重IPF。因此,《共识》推荐临床上应用抗酸药,包括质子泵抑制剂或组织胺2受体拮抗剂,其可能降低胃食管反流相关肺损伤的风险。
代华平谈到,过去临床上曾经普遍使用的激素联合治疗,由于不能阻止疾病进展同时副作用较多,《共识》中列为不推荐治疗;对于没有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或心房颤动的IPF患者,不推荐长期应用抗凝药治疗;不管IPF患者是否合并肺动脉高压,均不推荐波生坦或马西替坦治疗;口服伊马替尼不能延缓IPF疾病进展或降低病死率,同时可能带来副作用和高昂的医疗花费,不推荐应用。
“近年来,IPF治疗药物研发有了很大的进步。由于IPF急性加重会严重影响疾病进程,导致肺部疾病恶化等一系列事件,因此减少和控制急性加重是IPF治疗的关键。”徐作军表示,吡非尼酮能够显著地延缓用力1秒呼气量(FVC)的下降速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死率。目前,吡非尼酮已在我国上市,其适应证为轻中度IPF患者。而尼达尼布能够显著地减少IPF患者FVC下降的绝对值,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疾病进程。尼达尼布虽未在国内上市,但今年7月已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纳入新一批优先审评药品名单,获得优先审批资格。
尼达尼布是一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通过阻断纤维化进程中信号转导通路的生长因子受体发挥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徐作军介绍,尼达尼布全球Ⅲ期临床试验INPULSIS-1和INPULSIS-2结果显示,其可使IPF患者肺活量年下降率显著减缓50%,从而延缓患者疾病进展速度,同时还可使确诊或可疑的IPF急性加重发生风险显著降低68%。
INPULSIS-1和INPULSIS-2共纳入1066名患者,为期52周。我国北京协和医院、上海肺科医院等多家医院参与,提供了101例患者参与研究。作为INPULSIS研究的国内牵头者,徐作军公布了INPULSIS研究东亚、中国亚组分析数据:尼达尼布通过显著减少肺功能FVC年下降率达50%左右,对IPF患者提供有临床意义的疗效,实现了延缓疾病进展的临床需求。中国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与全球整体研究人群一致。当治疗中国IPF患者时,尼达尼布具有良好的利益/风险比。
徐作军表示:IPF患者选用尼达尼布,对减少纤维化进展,抑制患者肺功能的下降,从而缓解症状或延缓病情进展,降低急性发作风险和死亡率有重要作用。(本报记者 白 毅)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