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医药走向市场目前还缺啥?

  • 作者:胡文华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4-09-06 10:39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不都是现成的金子,但肯定是座富饶的矿山。”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诸国本在日前召开的“民族医药继承与发展及知识产权保护座谈会”上如是说。但是,民族医药产业至今并未形成明显优势,基本上还是弱小产业。这样一个充满生命力而又弱小的产业急需呵护和支持。 
    
     现状:看上去很美 
    
    1984年11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卫生部、国家民委关于加强全国民族医药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要加强民族医药的发掘、整理、提高工作。各省、区卫生、民族主管部门要对具有真才实学的民族医药人员建立技术档案,制定继承计划,配备助手,……同时,要做好民族医药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工作;加强对理论体系尚不完整的民族医药的调查研究,认真搜集有效药方及有价值的医药资料……社会各方面力量要积极为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民族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有了较快发展。据了解,我国有丰富的民族药资源,在12007种药物资源中,有75%属于民族药。截至2002年底,我国有民族成药国家标准906个,涉及9个省区的156个生产企业。其中藏药322个、蒙药216个、苗药154个、维吾尔药98个。大约有40多种民族药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有47种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在这些民族药中藏药可谓独树一帜。据全国人大代表、奇正藏药集团董事长雷菊芳介绍说,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高寒缺氧、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环境无污染等特有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藏药药用有效物质积累高、生物活性强、疗效显著的特点。藏药在治疗心脑血管、风湿、乙肝、肠胃、泌尿、皮肤以及妇科等疾病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此外,因为大部分人以前没有服用过藏药,因而极少耐药性。同时,国内外许多专家还十分看好维吾尔医药在预防肿瘤、心血管病、皮肤病、糖尿病、白癜风等病症上的独特疗效。 
    目前,民族医药产业已成为医药产业的一个分支,正在逐渐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如奇正、晶珠等知名藏药企业先后通过国家GMP认证,喷雾干燥、超临界萃取等新技术、新工艺被运用到传统藏药的生产当中,通过工艺创新,使传统藏药更适合规模化生产。2001年2月,“消痛贴的创新开发及产业化生产”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为藏药科技成果首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003年,仅奇正藏药一家销售收入就达到2.6亿元,比上年增长30%。藏药品牌成功的市场开拓,说明民族医药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虽然民族医药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由于“欠帐”太多,目前仍面临许多困难,存在不少问题。甘肃省藏医药研究院楞本嘉院长说,由于缺少必需的研究开发资金,藏医药同其它民族医药一样,许多宝贵医药财富正随着老一辈药工的去世逐渐消亡,挖掘、继承和发展民族医药正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他告诉记者,该院研究的一些项目,苦于没有资金支持,目前都只是从野生植物中进行简单初步提取,要是能进行高科技的化学分析提取,疗效—定会更好。 
    令人担忧的是,刚刚崭露头角的民族医药市场现在又面临国际大公司的强势竞争。雷菊芳介绍,目前,在国外开发—种新的化学药品大约需要几年时间,花费五六亿美元,开发成本越来越高。因此,不少国外药企十分看好我国丰富的植物药资源。他们购买植物药的提取物进行分析研究,分离出有效的化合物成分,加工制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她认为,中国的汉医药和少数民族医药是中国民族深厚的文化和科技精髓之一,堪称中华民族的“根”。但如今对这一“根”的保护还不尽如人意。她说,带有鲜明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的民族医药理应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但至今没有形成明显优势,其中知识产权保护这一重要武器尚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是重要原因之一。据悉,最近有关部门拟要求所有传统药方配伍公开,目的是使患者和处方医生对药物成分有所了解。但这一趋势让许多业内人士忧心忡忡。专家认为,民族药和中成药一样,谁掌握了配方,谁就掌握了一个品种的最大秘密,某些中成药因秘方公开,对中药产业造成巨大损失,这是有目共睹的,有关方面应引以为戒。 
    目前,我国的专利保护体系有利于现代药的保护,对民族医药的保护弱势依旧。专家指出,民族药和中药一样,是前人的经验积累,古代的医家、药家早已将药材的单方、复方以及加工炮制方法收录各种医书、药书,以药材或成药申报专利可能性极小。要想得到保护,惟一的途径是加入新型辅料,在剂型、工艺上有创新,但我们的专利审批对此类创新的理解和解释不一,使得民族药精品创新剂型申报工作望而却步。 
    民族药难进医保目录也是阻碍其发展的原因之一。据了解,目前民族药成药符合国标的药品有906个,而我国2000年版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在甲、乙(0TC)类药品之外,专门列出了民族医药类,仅有47个民族药品入围,而藏药进入该目录的只有16个。这不但使医生的选择性少,而且由于一些相互配合的药品没有进入医保目录,使其疗效也不能充分发挥。专家举例说,如进入医保目录的仁青芒觉,单方治疗一般胃病效果很好,但如果治疗萎缩性胃炎,就需要与“十六健胃丸”和“五味金色丸”配合,现在后两种药没进医保目录,因此给患者的治疗带来困难。 
    据专家介绍,现在一些省市在进行医保目录调整时,悄无声息地把已经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民族药删除;有的省市虽没有删除,但附加了苛刻的限制条件,如只允许“有民族医学经验的大夫方可有处方权”,“仅限于三级以上中医医院使用,费用需个人部分负担”。 
    此外,一些民族药生产企业急功近利,对资源竭泽而渔式的掠夺,造成部分资源的严重短缺,对部分民族药的后续发展也产生不良影响。北京藏医院一位专家表示,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对野生藏药材资源普遍存在重开发利用,轻保护和建设的现象,现存的藏药资源究竟能支撑多大规模的开发生产,谁也没有肯定的答案。这位专家还指出,其它民族药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出路:政策支持与创新 
    
    “民族医药的发展要争取一定的特殊政策。”国家新药评审委员、中国科学技术药学发展基金会副主任委员姚达木说,民族药发展中存在的科研投入不足、处方保密以及难进医保目录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将会制约民族药的快速发展。姚达木进—步解释说,就民族药本身而言,虽然疗效肯定,但由于过去基础研究薄弱、剂型比较单—、宣传不到位等原因,其销售受到影响,导致发展缓慢。目前尽管不少民族药达到了国标,但都面临深层次开发问题。他认为,民族医药要有更大的发展,—是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二是走科技创新之路。 
    针对民族医药在走向市场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专家们就宏观方面提出建议:一是在市场准入方面,适当放宽民族药进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标准,对进入该目录的民族药在使用中不应加以限制;为使一些确有疗效的民族药得到及早开发,适当放宽民族药在医疗单位院内制剂的限制。二是国家应加大对民族医药科技创新经费的投入,有关部委在安排相关创新项目,如863计划、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高新技术重点项目示范工程等时,要照顾到民族医药的开发,逐步改变现在民族医药资源在西部、项目研究在西部,而经费申请管理机构在中心城市和沿海城市,项目经费向大城市倾斜的现象。三是国家应加大对民族医药知识产权的战略性保护,进一步贯彻《国家保密法》,完善《科学技术保密规定》;支持民族医药企业在药品秘方、生产诀窍等方面运用保密和专利双重保护手段,民族药精品可以走云南白药、片仔癀等中成药的道路。四是加强民族地区省(区)和自治州两级民族医药研究机构的建设,重点加强西藏自治区、青海省藏医药研究机构的建设,在北京建立民族医药研究所。五是建立中国民族医药扶持基金。 
    针对民族药生产企业,专家们也开出了“良方”。姚达木指出,传统的民族药有使用微量重金属和一些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习惯,今后生产企业在修订处方、改进产品质量时应注意避免使用这些有争议的原料。同时企业应尽量多与政府管理部门、行业专家沟通,及时掌握行业动态和最新技术的进展信息。 
    剂型落后一直是民族药发展的一条“短腿”。传统的民族药剂型一般只有丸剂和散剂,不仅药物的崩解效果不理想,而且患者服用也不方便。为此,专家们建议,生产企业应在剂型和制作工艺上下工夫。在加工工艺上要积极采取真空冷冻干燥技术、低温浓缩干燥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等先进技术;在剂型上采用胶囊、薄膜包衣等新剂型;在生产中尽快实施GMP改造。同时,专家们还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制订相关政策时,应考虑加入鼓励企业加快剂型创新的措施,比如对只改变剂型,处方、成分不变的产品,在注册时简化手续。 
    近年来,相关省(区)加大了对民族医药的抢救和开发力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积极振兴维吾尔医药,建立了中国最大的维吾尔医药生产基地——新疆奇康哈博维药有限公司。这个基地将致力于推进维吾尔医药由传统向现代化、产业化转变。目前,该基地承担着国家及部委的14项重大科技项目,并依托基地在十多个省区建立了维药疾病治疗中心。云南省也提出“要像打造云烟一样打造云药”,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从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及各相关省(区)加大对民族医药的支持力度,民族医药产业将迎来大发展的时代。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