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对治疗头痛有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学习压力的不断加重,青少年、中老年人群中有头痛、头晕的人也在不断增多。
据统计资料表明,一般的头痛80%左右是紧张性或神经血管性头痛、偏头痛。它们的发生或加剧都与精神因素有关,即大多是因受到劣性精神刺激或脑力活动持续时间过长而发作或加剧的。股市的潮起潮落,麻将桌上的一赌输赢,学习的高度紧张,在工作和社会竞争中得与失都是劣性的精神刺激。电脑旁的长时间工作,以及伏案疾书长时间用脑都容易造成大脑疲劳,引发头痛。而有些头痛头晕则是脑血管疾病发出的信号,比如动脉硬化、高血压、颈椎压迫引起的头痛头晕;还有脑血管病后遗症引起的头痛。
预防头痛从日常做起
头痛的危害极大,不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更影响人们的思维能力。对于头痛患者,预防头痛发作很重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做好以下几点。
要注意气温变化 夏季,特别是气温突升的初夏和气温超过37℃的酷暑时段,易引起头痛,原因是湿热气候容易使人情绪波动、烦躁、食欲减退而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使血管收缩功能障碍,加上食欲差,镁等营养元素摄入减少等,从而导致头痛。因此,身体虚弱和气血不足的人要注意调节室温。但也不要贪图凉爽将空调温度调得过低。如果室内外温差太大,一出家门不能适应,炎暑会更加影响身体健康。可以通过开窗通风等方法降温;空调、风扇不宜直吹;要多饮水;不要让太阳直射;要通过自然的出汗散热来调节体温。
同时,要少吃冷饮,如冰激淋、冷冻饮料等。因为饮用冷饮时,会对口腔黏膜造成很强的刺激,可能使头部和面部的肌肉、血管收缩,神经产生放射性疼痛;有头痛史的人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严重时可导致血管功能障碍。一旦发作,可以用手反复进行局部按摩,缓解因突然受冷刺激引起的头部血管、肌肉收缩,减轻疼痛。
不要饮酒吸烟 饮酒可诱发偏头痛;而烟草中的尼古丁能增加血小板聚集,使5-羟色胺等血管活性物质释放,从而引发偏头痛。
饮食要以清淡为主 含高酪胺的食物,像咖啡、巧克力、奶制品、动物脂肪等,容易诱发偏头痛,头痛患者应严格控制此类食物。柠檬汁、柑橘、牛肉香肠、肉类腌制品、酱油等食物或调料应尽量少用,而应多进食含镁丰富的食物,如豆制品等;多吃复合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面包、面食;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有助于减少情绪波动,从而有助于预防偏头痛发作。
劳逸结合,避免精神紧张 头痛患者应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焦虑、抑郁、熬夜、睡眠障碍等,都会引起偏头痛发作。为防止偏头痛发作,平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并要做到工作有计划,生活有条理、有规律。
防止药物诱发头痛 偏头痛患者不宜使用庆大霉素,也不宜长期使用利尿剂,这些药物可使体内镁元素排出增多,发生低镁血症而诱发头痛。女性患者服用避孕药后易诱发头痛,这可能与血浆中催乳素水平升高等有关。
中药止痛可标本兼治
对于头痛、头晕首先要明确其病因,方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临床上采用的多为综合性治疗,即止痛和解除病因并行,中药在此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头痛在中医中称为“头风”,瘀血、痰湿、肝阳上亢都会引起风邪上扰;高血压、动脉硬化或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头痛头晕、眩晕在中医上称为“风眩”,主要由于肝阳上亢而导致风邪上扰;而“中风”的患者发病病机是因虚致瘀,在后遗症期和恢复期常常伴发肢体麻木、头晕头痛,病理结果也属于风邪上扰。这些引起头痛头晕的各种病因都是由风邪上扰导致的,治疗风邪上扰的根本方法就是熄风通络。
镇脑宁胶囊是通化东宝药业开发的胶囊制剂,具有熄风通络的作用,是针对头痛、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头部风病症状的治疗、改善药物。镇脑宁胶囊在临床上已应用20年,作为第一批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疗效一直得到患者的认可。镇脑宁胶囊是在验方的基础上改良而来,它是由川芎、藁本、细辛、白芷、葛根、天麻、水牛角浓缩粉、丹参等九种药物配方而成的纯中药制剂,可治疗多种头痛,尤其是慢性头痛、偏头痛;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及动脉硬化引起的头痛、头晕、头昏、头胀、视物不清、恶心呕吐有改善作用。
在镇脑宁胶囊的组方中,川芎、藁本、细辛、白芷属于风药,起到疏散风邪、清阳的作用;水牛角浓缩粉、葛根、天麻能清解内热、平肝熄风、止痉挛,并防止风药温燥耗气,达到寒温相宜;猪脑粉安神滋养;丹参能够活血祛瘀、除烦安神、通脑络。全方共奏熄风通络之功效。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镇脑宁胶囊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能增加脑血流量,促进脑微循环和脑供氧,调节血脂,起到镇痛、解痉及安神的作用。
总之,治疗头痛,选对良药是关键,而预防则是根本。养成良好的习惯,放慢生活节奏,注意休息,适时让大脑放松,转换一下心情;同时要有足够且规律的睡眠,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对防治头痛发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