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腹泻患者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 作者:武谦虎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4-10-25 23:36

  临床上腹泻有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之分。感染性腹泻是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如菌痢、细菌性食物中毒、病毒性肠炎等。非感染性腹泻不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所以一般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只有在明确诊断为细菌性腹泻后,才能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足量、规范地使用抗菌药物。因为滥用抗菌药物可造成体内菌群失调导致抗菌药腹泻,从而使病情更加复杂化。

   病毒性腹泻的治疗

  婴幼儿“秋冬腹泻”和“夏季流行性腹泻”等病毒感染所致腹泻,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病毒性腹泻多为自限性疾病,一般经过1~3天或1周可自行痊愈。但也有严重者,会因脱水、酸中毒、电解质平衡紊乱而造成死亡,应予以高度重视。腹泻早期可采用以下方法治疗:

  进行预防脱水及治疗脱水  这是最重要的治疗方法,对于婴幼儿患者如尚无脱水表现,应多给孩子喝白开水及适量口服补液盐。因病毒性腹泻多数为高张性脱水,丢失水分比较多,故应多补充白开水;口服补液盐张力为2/3张,张力较高,此时应少量交替服用,并应嘱咐家长注意患儿尿量,尿量如比平时少,就应多补充水分。如有脱水症状即应按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在医院进行口服或静脉补液。

  继续按顿饮食  腹泻患儿应按顿饮食,每餐之间间隔时间不应短于4小时。要供给营养丰富的流食或软食。小婴儿应按顿吃奶,要把平时不分时间、小儿一哭即给吃奶的习惯改成小儿一哭即喝水或米汤的习惯。

  对症治疗  (1)发热:有腹泻小儿发热在38℃以上者,可间隔4小时服用1次退热药物;(2)烦躁:烦躁不安,可使腹泻次数增加,可适当使用一些镇静药物;(3)腹泻过于频繁:可使用一些止泻药物,如鞣酸蛋白、蒙脱石散等。

  抗病毒治疗  对明确为病毒性腹泻者,可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中药治疗  中医把腹泻病分成很多类型:如伤食泻、湿热泻、脾虚泻等。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在中医学上属于“脾虚泻”或“脾肾虚寒泻”,即平时所说的脾胃不和。脾虚引起腹泻。治疗方法是“健脾益胃”,以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为基础,根据患者的情况加减治疗。

  扶植肠道正常菌群增长  增强肠道免疫功能,间接达到止泻作用。可使用金双歧、复方乳酸菌胶囊等。

   非感染性腹泻的治疗

  非感染性腹泻约占到腹泻患者的70%,如腹部受凉引起肠蠕动加快而腹泻;对乳品、鱼、虾及蟹等食物过敏,引起肠道变态反应而腹泻;外出旅行或迁徙外地,因生活环境的改变,使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发生了“菌群失调症”而引起的厌食、呕吐、腹痛甚至腹泻不止等症状。诸如此类的腹泻都不是细菌感染所致,不需要应用抗菌药,而是要积极采取下列方法治疗:

  腹痛剧烈患者,可适当应用解痉剂山莨菪碱、阿托品等;

  腹泻次数较多患者,可适当应用止泻药如蒙脱石散;

  消化不良性腹泻患者,辩证选用中药,如对脾虚气滞患者,可选用健脾理气类中成药补脾益肠丸等;对感受暑湿的患者选用消暑化湿的藿香正气口服液等;

  胃肠菌群失调的长期腹泻患者,可选用微生态调节剂复方乳酸菌胶囊等;

  根据患者水电解质缺失情况及时适当补充水及电解质。

  对水样便腹泻应用肠道黏膜保护剂加口服补液盐即可,应用抗菌药不但没有疗效还会带来很多不良反应,容易引起产生耐药菌、菌群失调等多种危害,反而降低抵抗力,使腹泻迁延不愈或继发二重感染。抗菌药对饮食不当、气候突变等原因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当然也无效,这也就是很多专家说的“腹泻治疗中70%不需用抗生素”的由来。

  当前临床上正在推广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于1993年推出。该方案改变了上世纪50年代建立起来的旧的腹泻治疗观念,如禁食、过多应用静脉输液、滥用抗菌药物等,树立了新的治疗观念和方法,包括继续饮食、应用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纠正脱水、合理应用肠道黏膜保护剂,纠正滥用抗菌药物等。至今3次修订都没有动摇这一新的治疗理念,正在酝酿的新的修订方案也不会动摇该理念。但该方案的推广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