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听力:养成安全用耳好习惯

  • 作者:张华 黄丽辉 韩军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5-03-13 11:09

  近年来,伴随MP3、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歌厅、酒吧等娱乐场所的增多,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因不当用耳引发噪声性听力损害的风险日益加大。研究表明,约12%~15%的青少年听力健康受到娱乐性噪声的影响。上周,许多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纷纷开展主题为“安全用耳,保护听力”的全国“爱耳日”宣传活动,旨在通过大力宣传非职业性噪声对听力健康的损害,以提高全社会安全用耳,保护听力的意识,教育推动社会公众养成安全用耳习惯,科学使用有音响功能的电子产品,防护各类娱乐性噪声,并推动各级政府建设健康聆听环境,最终减少娱乐性噪声对听力的影响。

   警惕噪音性耳聋

  耳朵最主要的功能是辨别声音。它能将外界的声音转换成神经信号,通过听神经传给大脑的听觉中枢。人耳并不是什么声音都听得到,只有振动频率在20~20000Hz(高频)范围之间的声音才会引起听觉。听觉的产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称为声音的传导,主要由外耳和中耳负责;第二个阶段称为声音的感觉,它主要是由内耳的耳蜗完成。当外界的声音传到耳蜗使耳蜗内的淋巴液振动后,耳蜗基底膜也产生振动,基底膜上长着一排一排的外毛细胞和内毛细胞,声波使基底膜上的外毛细胞发生弯曲,内毛细胞将感受到声音信号通过听神经传给大脑的听觉中枢,从而就能产生听觉了。如果长期在相同频率的声音刺激下,外毛细胞特别容易受到损伤,损害较轻时,多休息、多保养后听力一般可以恢复,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的休息或者治疗,就会造成听力不可逆的损害了。

  一般而言,在公共汽车、地铁这样比较嘈杂的环境,为了能听清楚声音,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把声音提高。如果长期过量的声音刺激,耳蜗的毛细胞会产生代谢紊乱,供血、供氧不足,致使末梢感受器受损害,从而导致噪声性听力问题。另外,戴上耳机后,外耳道口即被耳机紧紧堵塞住,高音量的音频声压会直接进入耳内从而造成听力损伤,甚至造成不可恢复的听力损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晨练的人们戴着耳机听广播,在校园内也可见到学生边走或边骑车戴着耳机听音乐。在公共汽车上,也常见到年轻人听着摇滚乐,声音很大,甚至连邻座都能听到声音。有的年轻人睡觉时喜欢戴着耳机听音乐,这样长期地使用耳塞式耳机,就有可能导致噪声性听力下降,尤其表现在高频区4000Hz左右,听力容易受到损害。一般来说,使用耳机时间越长,听力损害也就会越严重。听力损失不像其他疾病那样来势汹汹、容易被察觉和重视。研究证明,噪音性耳聋最初听力损失的频率在4000Hz,这一频率的听损对我们日常生活影响小、不易被发觉;随着噪音的持续伤害,其他频率的听力会出现下降,最终导致不同程度的噪音性耳聋,需佩戴助听器来解决。

  为什么噪音尤其是娱乐性噪音能给我们的听力造成如此大的危害呢?人体的内耳有18000个听觉细胞,这是一种感受听觉的、直径约0.01毫米的纤毛细胞,容易受噪声影响,受损后不能再生。噪声性听力损失的病理是长期噪声刺激使耳蜗血管纹出现血循环障碍,螺旋器毛细胞损伤、脱落,严重者内毛细胞亦损伤,继之螺旋神经节发生退行性病变,病变的部位以耳蜗基底圈末段及第二圈病变最严重明显。此处耳蜗基底圈负责主要接受4000Hz的声音刺激,这也正是噪音性聋在最初的听力损失出现在高频区域的原因。

   安全用耳避免损害

  值得一提的是,噪音性听力损失可分为暂时性听阈上移和永久性听阈上移,暂时性阈移也叫听觉疲劳,是一种暂时性的听力损失,脱离噪音环境,即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数日或数月恢复。永久性阈移是指在噪声作用下不可恢复的听力损失。爆震性(急性)或噪声性(慢性)声损伤都可能发生。由此可以看出,噪音在早期、短期内造成的轻微听力损失,通过脱离噪音环境,给耳朵一个休息的过程,是可以恢复的;长期、慢性的噪音刺激,才是造成永久性听阈上移的元凶。认识到这一点,学会科学、合理、安全用耳,可以避免噪音对听力造成的伤害。

  那么,如何来保护我们的听力呢?医生的建议是这样的:

  1.减少接触:应该避免强噪声的接触,如鞭炮声、卡拉OK声和迪士高音乐声等强噪声,可能因接触一次就会引起听力损害,因此,尽量远离这些具有强噪声的环境。另外,还应该避免长期持续的噪声刺激。在输出设备上使用耳机连续3小时可造成大于10分贝的暂时性听力阈移。所以,不要长时间佩戴耳机是隔离噪音损害的重要措施。经常佩戴耳机,尤其是喜欢戴内置耳机听CD的爱好者应掌握60-60-60原则,即听音乐时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超过60分钟,外界声音最好不超过60分贝。戴内置耳机听MP3的爱好者要遵循80-90原则,即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80%,连续听的时间不超过90分钟。

  2.个体防护:对于参加噪声活动者,必要时使用耳塞、耳罩和防声帽。演员和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环境,选用合适的耳塞进行防护,声音娱乐喜好者也应尽量在参加音乐会等大型娱乐活动时佩戴耳塞。

  3.良好习惯: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对于保护听力是至关重要的。这些习惯包括:不经常挖耳;保持耳道干燥;正确擤鼻;耳部疾病及时治疗。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在公交车或大街上等噪音很大的地方,最好不要戴着耳机听音乐,因为为了盖过噪声,人们常会不自觉地加大音量,对耳朵的伤害更大;不在睡觉的时候用耳机,耳塞夹在枕头和耳朵之间,会对鼓膜造成伤害。如果听着音乐睡着了,耳朵处于休眠状态时,所受的损害会更加明显;时刻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高危人群要定期作听力检查。

  俗话说:“聋人三分痴。”如果拥有良好的听力,即便蜜蜂游走花丛的声音都能听到——这就是听觉的灵敏度。若听觉灵敏度受到损害,并进一步引起听力损失,那么它带来的影响不止限于听力下降、听觉过敏、耳鸣、语言接受能力和言语信号辨别能力下降,还会伴有头痛、头昏、失眠、心情抑郁、反应迟钝和容易激动等神经症状,胃肠蠕动和胃分泌功能失调而导致胃炎和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律不齐,传导阻滞,外周血流变化等心血管系统症状。这些都将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青少年是接触娱乐噪声最多的一个群体,但他们当中仅有8%的人对听力损失有所认识和关注。希望借着2015年“爱耳日”的宣传,能使青少年以及其他暴露在噪音环境中有听损危险的人认识到安全用耳的重要性、掌握保护听力的科学、有效方法,减少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发病,使更多的人、更长久地享受到声音的美妙。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山东省淄博市妇幼保健院)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