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廉价救命药绝迹市场
药品需求属于刚性需求,尤其是那些救命药,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必须运用政府的“有形之手”去干预,才能保障供应
一盒仅售7.8元的治疗婴儿痉挛症药物注射用促皮质素,在医院里时常难觅踪影,黑市上却卖到4000元,翻了500倍。媒体报道后,廉价救命药“一药难求”现象再次引发人们关注。
笔者向厂家了解发现,由于使用人群比较局限,使用时间和数量都不确定,而生产、库存流通成本较高,注射用促皮质素生产厂家全国仅剩一家。7.8元的价格基本不能覆盖生产成本,尤其是近年来为达到国家新版GMP标准,厂家对生产线进行提质改造,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加。此药物没有列入国家低价药清单,也没有国家政策限制其价格。但出于患者承受能力考虑,厂家不可能一味涨价以增加产量,以免变成“有价无市”。这使得患者通过正常渠道难以买到。
廉价药短缺甚至“消失”,不是个别现象。此前,地高辛片、鱼精蛋白等廉价药短缺问题也曾被广泛关注。其中的原因多是利润太薄,厂家不能维持生产。这已成为药品市场的普遍现象。事实上,药品市场是个高利润行业,行业平均利润高达20%。近几年我国的药品市场迅猛增长,去年已突破万亿元。制药利润虽高,但竞争非常激烈。我国药品生产厂家众多,一种药品的生产厂家甚至多达上百家。为了获取更高利润,药厂想方设法抬高价格。他们利用新药审批环节的漏洞,把药品换个“马甲”申报所谓新药,其实生产线、原材料都没有变化,只是换个剂型、规格等包装,价格立马翻上去。其他厂家同样成分和疗效的老药,如果仍维持原价,在公立医院偏好贵药的逐利机制下将渐渐被淘汰。于是,市面上剩下的廉价好用药物便越来越少。难以被完全替代的药物往往是成本高、利润低、使用人群稀少的“孤药”,比如注射用促皮质素。
对于这类短缺药物的管理,显然靠市场自主定价去调节产量来保障供应,基本不可能。药品需求属于刚性需求,尤其是那些救命药,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必须运用政府的“有形之手”去干预,才能保障供应。首先,信息及时传递非常重要,包括短缺信息、需求信息、供应信息等需要及时收集并能公开查询。比如,建一个国家短缺药品信息平台,专门汇集短缺药品供求信息,公众能查询药品信息,将会大大减少短缺现象;其次,医保应介入短缺药物管理体系,医保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价格谈判的办法,和药厂进行谈判,确定一个患者和药厂可接受的价格,以鼓励药厂维持生产;最后,国家可以对短缺药品实行定点生产,或是对其库存进行一定额度的补贴,以满足需求。
药品短缺在全世界都不是一个能轻松谈论的话题,大部分国家都存在。短缺药品管理牵涉到医疗、药品管理、医保支付等体系,需要“三医”联动改革。同时,还要控制药品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以调控药品市场,防止其恶性竞争,引导市场规范发展。这需要较长的时间。
去年国家发改委出台低价药清单,允许低价药在合理范围内涨价,一些低价药品重回市场,令人鼓舞。对其他药物的短缺管理,国家明确对临床必需、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的药品,由国家招标定点生产、议价采购。今年确定了第一批4个品种作为首批定点生产试点品种,目前还难以覆盖到所有短缺药品。据悉,国家还将建立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连通所有省份的药品供应信息,满足人们“问药”的需求。我们盼着那一天,寻找廉价救命药不再成为新闻,人们病有所医、治必有药。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2017中国食品药品网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