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骨折:预防重于治疗
日前,《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等在京正式启动“《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推广活动”。《指南》编委、北京协和医院骨科翁习生教授强调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骨质疏松及其造成的骨折已经成为严峻的医疗挑战。需要明确的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要重于治疗。其临床诊疗工作亟须进一步规范,以提升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骨质疏松性骨折多发
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髓系统疾病,其与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密切相关,绝经后妇女多发,病理特征为骨量降低、骨微细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易发生骨折。其中,骨折是骨质疏松的最严重后果,也常常是骨质疏松患者的首发症状和就诊原因。
翁习生教授列出一组数字以说明骨质疏松性骨折给医疗和社会带来的重要挑战:2006年,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6944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约2139万人存在低骨量。以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后果最为严重的髋部骨折为例,2006年,患者人数和所需医疗费用分别是69万人和64亿元;预计2020年将分别达到164万人、850亿元。我国台湾地区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预计,2035年该地区人群的髋部骨折发生率将是2010年的3.7倍。另外,2010年欧盟27国有2200万名女性和550万名男性患有骨质疏松症,350万人发生脆性骨折,相关经济负担高达370亿欧元,其中骨折治疗占66%、术后护理占29%、药物预防占5%;预计2025年该费用将增加25%。
防治存在疑点难点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无论是骨质疏松的预防还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都存在一定困惑与问题。为促进科学预防和规范诊疗,2015年9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骨科邱贵兴教授带领国内50多位骨与关节外科专家反复修订发布了《指南》。
《指南》强调,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特点和治疗难点有:患者多为老年人,常合并其他疾病,易发生并发症;多为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置物易松动、脱出、植骨易被吸收;骨形成与骨痂成熟迟缓,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卧床制动期将发生快速骨丢失,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致残率、致死率较高;再骨折发生率高,髋部骨折患者一年内再次发生骨折率达20%。
翁习生介绍说,《指南》明确了脊柱、髋部、桡骨、远端、肱骨近端骨折等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要点和治疗策略。同时,引入国内外最新进展,强调对骨折进行分型,对转子间骨折、椎体压缩骨折微创治疗方式,以及相关手术在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减少骨水泥渗漏、合理规划使用骨科器械、提高手术安全性等方面,解答了当前骨科医师感到困惑的很多问题,临床可操作性强,可直接应用。
预防比治疗重要
“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翁习生教授强调,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基础是骨质疏松,必须强调病因治疗。《指南》提到,尚无骨质疏松但具有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者应做好骨质疏松症的初级预防,防治目的是防止或延缓骨质疏松发展为骨质疏松症,并避免发生第一次骨折。而骨密度(T)≤2.5或已经发生过脆性骨折的患者,防治的最终目的是避免发生骨折或再次骨折。需要强调的是,预防应始于婴幼儿,并贯穿于一生,青少年、孕产妇、围绝经期女性、老年人、骨质疏松人群都是预防的重点人群,并应把预防措施落实到基层,从健康教育做起。
《指南》推广活动负责人李小刚告诉记者,今年5~12月,全国10~12个城市将开展以“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规范及应用案例”为主题的大型巡讲活动,参与《指南》制定的我国骨科权威专家将进行《指南》解读、病例讨论、手术演示等,并将通过科学严格的程序遴选一批三甲医院作为《指南》规范化示范基地,通过示范作用辐射到周边医疗机构,全力推进《指南》的宣传和实施。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2017中国食品药品网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