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舌尖上的安全守卫乡情——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食品安全工作纪实

  • 作者:李雪墨 张伟峰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6-06-14 09:25

  一提到关中平原,人们就会想起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陈忠实的《白鹿原》以及《武林外传》里佟掌柜的那口关中方言。现实生活中,如果想体味一把影视中“土得掉渣”又“原汁原味”的关中生活,咸阳礼泉县的袁家村,是一个“听秦腔,尝小吃”的好去处。

  当千篇一律的农家乐让游客失去了兴趣,而袁家村的民俗体验却迎来高峰。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力求用乡情和小吃留住“关中味道”,用匠心和诚信保障食品安全。

  原汁原味留住“关中味道”

  坐落于礼泉县烟霞镇背面的九嵕山下袁家村,处在西安与咸阳半小时经济圈内。2007年,袁家村投资建设了民俗旅游村——关中印象体验地。

  走进体验地,可见屋檐上的青灰瓦,墙上挂的黄玉米,石磨中的红辣椒。商铺里,驴拉磨研着辣面,白嫩的豆花,醇香的粮食醋……涌上鼻尖,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从前。一条拥挤的老街,生动地再现了关中乡村风情,可谓为陕西版的“清明上河图”。

  关中印象体验地有小吃街、书苑街、回民街、酒吧街等7个不同商圈。小吃街是最受游客欢迎的地方。现蒸热米皮、酸辣肥肠粉、烙面、生汆丸子、粉汤羊血、肉夹馍、搅团、辣子鸡、油泼面……每种小吃,都由一个店面经营,绝不重样。游客称:“我觉得这里的羊汤比西安城里的好吃”“这里的小吃好像吃出了小时候在家的感觉”…… 要是遇到节假日,小店连座位都没有,只能站着、蹲着吃。

  吃饱了,还有茶馆可以消遣。袁家村的老书记、72岁的郭裕禄,常常就坐在茶馆,和慕名而来的游人谈天说地,回顾袁家村的往日今昔。“原先袁家村是个贫困村,仅有37户人家。”郭裕禄自豪地说,“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袁家村开始搞乡村旅游,吸引了众多游客。现在家家住上了小洋楼,户户开上了小汽车。”

  目前,袁家村有农家乐62家,小餐饮230家,小作坊31家,流通经营户36家,小摊贩60家,年接待游客近400万多人次,年产值2.2亿元,村民人均收入5万元,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授予“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15年“十一”黄金周期间,袁家村接待游客105万人次,是兵马俑游客42.6万人的2倍多。

  世界级景区比不过乡土味道,凭的是什么?

  “关键是啥?袁家村发展,破题靠的是食品安全!”郭裕禄一语中的。

  把食品安全当成“生意经”

  关中小吃全国闻名。为了使关中传统工艺能在袁家村集中展示,村里派人在全省搜罗制作传统食品的传人。粉汤羊血、五香猪蹄、天一阁辣子、关中醇酒、炸麻花等等,只要有民俗绝技,袁家村免费提供商铺,不收租金及管理费,连水费都免了。在创业初期,村里还给手艺人发工资,诚心实意地邀请手艺人来袁家村经营小吃。

  好味道一定源自于好原料和好手艺。粉汤羊血店主董芳梅介绍,“好羊血手捏起来粗糙,筷子一夹就断。如果吃起来滑弹、劲道,但肯定是加了明矾,食材不道地。袁家村的羊血从不以次充好。”

  袁家村的麻花炸了三锅,就必须重新换油。村里的传统工艺酿的粮食醋没有添加剂,10℃以下只能保存三个月。老油坊的传统压榨菜子油,每天出一锅,榨三道,从巷子口就能闻到菜籽油的香味。原汁原味、货真价实,这也是袁家村吸引八方来客的秘籍之一。

图为礼泉县食品药品监管局执法人员在袁家村进行检查。(张创奇 摄)


  有意思的是,每个店家都把小吃的原料成分,详细写在木牌上,挂在大门口,并保证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和非食用物质。木牌上还贴着全家福照片,并立下毒誓,“如果不符,愿降祸子孙!”“如做不到,全家当乞丐!”。这种民间的道德约束,用诚信和质朴打动了每个消费者的心。“开口吃个爽,莫把安全忘”、“保千家万户健康,建食品安全体系”,随处可见的食品安全警示语、投诉举报信息以及村口树着《食品安全法》宣传展牌,让游客仿佛置身于食品安全保护伞中。店店不同却相同:墙上挂着小餐饮经营许可证和员工健康证,食物上盖着防蝇罩,生熟分开,消毒柜和半成品摆放有序。

  袁家村村委会主任郭俊武告诉记者,“食品安全是袁家村旅游发展的生命线。每一道小吃,我们都按照传统工艺,没有添加剂。村里对食品经营户所需的原料,如面粉、烙面、油、醋、辣子、粉条、豆腐、醪糟等,一律由村上小作坊统一供应,凡私自从村外采购食品的商户,我们一律取消经营资格。”

  经营户们都十分珍惜在袁家村做生意的机会,自律互律蔚然成风。从事地方小吃油坨坨(类似烧饼)的经营户袁运建告诉记者,他很仔细地学习了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无证经营起步罚款就是5万元。”

  “食品安全是袁家村坚守的底线。我们把游客当自家人,在袁家村,吃的是文化,更是放心。”郭俊武说。

  自律和他律形成社会共治

  袁家村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不光是喊在口号上。

  看似土得掉渣的小吃,袁家村却有着一套严格的现代管理制度,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比如,村里定期强制更换新筷子,一旦发现商户餐具不消毒,商户将停业三天。如果擅自从村外采购食品原料,将立即取消商户经营资格。

  袁家村还发动商户组织自律、互律组织,成立了协会。由商户推选协会代表,配合礼泉县食品药品监管局监管人员,定期对商户食品、街区卫生进行巡查,做到“检查不断线、安全有保障”。

  调料店的韩新选是小吃协会的队长,他和6名队员,每周都要配合礼泉县局驻村执法人员,联合对小吃街巡查卫生状况,得分最低的商户,要停业整改三天。很多小吃街的商户都还记得,2013年,礼泉县局和协会巡查组,检测发现一家小吃的油炸食品的过氧化值超标,商户被罚款2万元。还有一家小吃店,从村外购买低价油,被发现后停业1周,直接损失就有好几万。

  每周一晚上的培训是个“铁规矩”,雷打不动。礼泉县局利用这样的机会,开展《食品安全法》、小作坊小餐饮许可的岗前培训。2015年全年培训1430人次。

  “陕西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及摊贩管理条例》今年1月正式实施,破解了50平米以下小餐饮、小作坊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的难题。”咸阳市食药监局副局长槐子玺告诉记者,“根据袁家村回归传统、突出乡土气息的旅游理念,监管部门对袁家村小餐饮许可时,并不拘泥于面积大小和墙壁色彩,而是着重针对影响食品安全的设施、设备和关键控制点进行严格把关。如冰柜、消毒柜、筷子消毒机、灭蝇灯、垃圾桶、冷藏柜等硬件设施要一律齐全,必须保证食品在加工过程不变质。”如今,袁家村所有的小餐饮、小作坊都取得了经营许可证,经营更规范,游客更放心。

  “在袁家村,食品安全是一票否决,绝不留情!”老书记郭裕禄说。虽然早已退休,郭裕禄和老伴仍是袁家村的食品安全义务检查员。有一次,和他多年共事的老伙计经营的农家乐被“老书记”发现问题,上报后照样关门整改。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情”。袁家村留住了关中味道,更守卫了秦川乡情。正是依托食品安全,袁家村打造了一张淳朴而精美的旅游名片。(文/本报记者  李雪墨  通讯员  张伟峰)

《中国医药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