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野蘑菇好吃要当心 莫让美味变杀手
编者按
“塞外山间聚仙气,林内树下蘑菇地。”随着天气转暖,雨水增多,一大波野生蘑菇又冒出来了,这也吸引了一大波尝鲜者。野生蘑菇虽然好吃,但一定要当心误食中毒。那么哪些野生蘑菇有毒?“好看的不能吃,能吃的不好看”等鉴别方法是否科学?我们该如何避免误食野生蘑菇中毒?本期特邀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真菌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陈作红教授,为大家一一作答。
一些老百姓在山间田野看到野生蘑菇,喜欢将其采集回家当作美味,可是如果运气不佳的话,就可能因此中毒甚至死亡。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我国误食野生蘑菇中毒例数占全国食物中毒总例数的12%,死亡人数占35%,也就是说我国食物中毒事件中1/3的死亡是由误食野生蘑菇导致的。野生有毒蘑菇成为我国食物中毒的头号杀手。
有毒野蘑菇种类多
据统计,我国的野生蘑菇种类有4000多种,其中900多种具有食用价值,如我们平时食用的平菇、香菇、木耳等,大多都是经过人工驯化后人工培育出来的,但也有一些美味的食用菌,如牛肝菌、松茸、松乳菇、块菌等,由于是跟树木共生,目前还不能人工栽培,只能靠野生采集。
在4000多种野生蘑菇中,有400多种是有毒的,由于种类不一,其所含的毒素也不一样,因此中毒后出现的症状也各异。在我国,常见的相关中毒症状类型可以分为肝损害型、肾损害型、横纹肌溶解型、溶血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和光过敏皮炎型等,其中前面四种类型可以致人死亡。
野生蘑菇种类这么多,老百姓有没有方法直接看出来哪个是有毒的,哪个是可以吃的呢?答案是否定的。野生蘑菇的形态各异,老百姓很难仅凭肉眼就区分出野生蘑菇有毒与否,专家们也只有通过分类鉴定确定是哪种蘑菇,才能知道其特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类野生蘑菇千万不能轻易吃,那就是鹅膏菌。鹅膏菌是毒蘑菇中最常见的、导致中毒死亡最多的种类,这类蘑菇的长相特性是“头上戴帽(指有菌盖)、腰间系裙(指有菌环)、脚上还穿鞋(指有菌托)”(见图1)。
五大误区要避免
有些老百姓采集野生蘑菇时很自信,认为根据经验和民间一些鉴定方法就可以判断采集到的蘑菇是否可以安全食用。但实践证明,这些民间鉴定方法往往并不正确。常见的民间鉴定毒蘑菇的误区有以下五种:
误区一: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浅淡的蘑菇没毒。
仅靠颜色辨别蘑菇是否有毒并不可取。因为野生蘑菇如牛肝菌属、红菇属、鸡油菌属中的很多种类颜色都很鲜艳,却是美味的食用菌;剧毒蘑菇种类最多的鹅膏菌属中的红黄鹅膏,颜色也很艳丽,但同样是美味的食用菌。而大部分剧毒蘑菇,如鹅膏属中的剧毒种类如灰花纹鹅膏、致命鹅膏、裂皮鹅膏、淡红鹅膏等,还有红菇属中的亚稀褶红菇,其颜色都是纯白色或者灰色,但是这些种类恰恰是我国误食野生蘑菇导致死亡的主要种类(见图2)。
误区二:蘑菇跟大蒜、大米、银器、瓷片等一起煮,颜色变黑有毒,没变颜色就无毒。
蘑菇毒素种类繁多,目前已知剧毒蘑菇的毒素并不与大蒜、大米、银器、瓷片等发生反应。经过实验验证,我国的几种剧毒蘑菇并不会使这些物质变黑。
误区三:生虫、生蛆的蘑菇没毒。
很多昆虫、动物对毒素的吸收与作用和人不一样。剧毒的鹅膏菌成熟烂掉后很容易生虫、生蛆,甚至将其喂养小白鼠,小鼠也不会死。
误区四:受伤变色或者有分泌物的蘑菇有毒。
蘑菇受伤变色或者有乳汁流出,是很多科属如牛肝菌科、红菇科的一个特征,但牛肝菌科和红菇科的很多种类是可以食用的。因此,不能凭受伤变色或者有分泌物来判断蘑菇是否有毒。
误区五:长在潮湿处或家畜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
蘑菇的有毒与否与生长环境没有关系,因为有毒蘑菇与其他蘑菇生长的环境是一样的。例如,生长于松树林或者阔叶混交林中的蘑菇大多属于共生菌,牛肝菌、红菇、乳菇、口蘑等大部分是可以食用的。但是,很多有毒蘑菇也是共生菌,如鹅膏菌、亚稀褶红菇等也都是生长在松树林或者混交林中。
三不法则需记牢
为了避免误食野生蘑菇,建议做到以下三点:
不采摘 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对于路边草丛的野生蘑菇,由于很难鉴别其是否有毒,市民最好也不要轻易采摘。
不买卖 不要在路边购买野生蘑菇,即使是在正规市场上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不认识或没吃过的野生蘑菇更不要轻易买来食用。
不食用 要想避免中毒事件,家庭饮食关键在于不随意食用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尽量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安全。
小贴示:误食野生蘑菇中毒后的治疗
误食野生蘑菇中毒后需尽早治疗,要尽快进行催吐,洗胃,减少毒素进入血液。对于食用6小时以后才出现症状的患者,需特别注意极有可能是误食了含有鹅膏毒肽的种类,这类中毒会导致肝肾器官损害。这类患者需及时转至大医院进行对症支持治疗、解毒剂治疗和血液净化治疗。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第26期“安安有约——食药科普大讲堂” 美丽520:破解化妆品谣言正当时
5月20日,坊间颇具浪漫色彩的一天,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办的第26期“安安有约——食药科普大讲堂活动”在广州举行,化妆品专家蒋丽刚《破解化妆品谣言》的专题讲座也如期开讲。 2019-05-27 09:55科普大讲堂
2019-04-28 15:07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