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食品添加联盟”引发众怒:抹黑食品添加剂将加剧恐慌!
近日,一则关于“首届中国反食品添加剂联盟论坛在京举办”的报道引起了食品行业和学术界的“众怒”。报道中称,该论坛的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为了国人的健康,“食品行业应杜绝食品添加剂”。对此,有食品行业资深专家直言,没有食品添加剂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就难以保障,抹黑食品添加剂会加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恐慌。更有专家直指“中国反食品添加剂联盟”为香港注册的组织,在大陆活动涉及违规,希望民政部给予取缔。
“反添联盟论坛”遭媒体“打脸”:并未授权支持
据媒体报道,一个名为“中国反食品添加剂联盟”的组织于4月16日至17日先后在京举办了首届论坛和展会。该论坛负责人表示,“没有添加就没有伤害,让我们一起携手加入‘反添联盟’,为健康中国梦摇旗呐喊,振臂高呼。”
报道中称:“食品添加剂成就了现代食品工业,为食品工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破坏了食品应有的品质,食品添加剂以其错误性、虚伪性、欺骗性改变了食品的健康属性,使得无数人遭受食品添加剂带来的伤害。”
根据报道,本次活动中有110多家企业发起了“反添联盟”,并得到数百家媒体支持。从现场的图片上可以看出,展板中的“媒体支持”一栏赫然标着《中国食品》杂志社。
图为“首届中国反食品添加剂联盟大会”展板图片。
然而,就在4月19日,中国食品杂志社发布了一则声明,表示“中国反食品添加剂联盟”在未取得授权许可情况下,擅自将其作为这次活动的媒体支持单位,给杂志社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并澄清与“中国反食品添加剂联盟”没有任何关系,也未给予媒体支持单位授权。
图为中国食品杂志社发布声明。
“反添联盟”为香港注册组织 在大陆活动涉违规
“中国反食品添加剂联盟”到底是什么组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在民政部网站上查询,没有找到任何与该联盟有关的信息。据业内人士透露,这是一个在香港注册的组织。
在今日举办的2019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上,大会主持人、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饶平凡教授代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对这一组织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和谴责。他指出,“中国反食品添加剂联盟”为香港注册的一个组织,和此前被媒体曝光并已锒铛入狱的董金狮所创建的“国际食品包装协会”一样,在大陆的活动涉及违规。“这一主办单位的身份不明,法律地位不明。”
同时,饶平凡指出,活动的另外一个协办单位“联合国民生事务所”为虚构的组织,并不存在。
图为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饶平凡在2019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上主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韩肖/摄)
对于“反添联盟”在京举办活动,与饶平凡共同主持大会的欧盟食品安全局前局长Patrick Wall表示“震惊”和“担忧”。他认为,“反添联盟”的活动将会给舆论和公众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针对这种活动来发出我们的声音,向公众传达真正的科学知识。”
图为欧盟食品安全局前局长Patrick Wall。(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韩肖/摄)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总师、重点实验室主任、WHO食品污染监测合作中心(中国)主任吴永宁研究员也感到十分气愤。他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的灵魂!”并希望民政部可以取缔“反添联盟”在大陆的活动。
“首都北京,国展中心,一个在境外注册的组织竟然能冠冕堂皇地召开‘首届中国反食品添加剂联盟大会’,发人深思!”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资深专家直言。
谣言下沦为“背锅侠” 专家为食品添加剂正名
长期以来,关于食品添加剂的误区和谣言数不胜数。面粉里加吊白块、奶粉中掺三聚氰胺、苏丹红腌鸭蛋……这些非法添加到食品中的禁用物质却被公众误认为是食品添加剂,从而谈“添”色变。根据调查数据显示,高达80%的消费者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是食品添加剂造成的,食品添加剂可以说成了不折不扣的“背锅侠”。
对此,为食品添加剂“奔走”正名多年的中国工程院孙宝国院士曾多次指出,食品添加剂在中国已有六千多年的使用历史,它不仅存在于日常烹调用的油、盐、酱、醋、鸡精中,也存在于豆腐、油条、火腿、可乐、巧克力、面包、饼干中。如果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和现代美好生活,人们“舌尖上的美味”也会失色不少。
“合理使用添加剂是有益无害的,它使食品更丰富、更安全,而滥用食品添加剂是人的过错不是食品添加剂的错。”据孙院士介绍,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中明确规定的食品添加剂已经过风险评估,可放心使用,但必须按照标准规定要求规范使用,滥用、超范围以及超限量使用是绝对不允许的。
“反食品添加剂这个概念是不科学的,是反科学的,更是有违于科学精神及世界食品工业的现实。”饶平凡指出。
然而,为什么食品添加剂在我国被频频“妖魔化”,以至于某些“反添”声音“大行其道”?
孙宝国院士此前表示,中国人的词典中以前没有食品添加剂,部分食品企业也不知道什么是食品添加剂,将非法添加物误会为食品添加剂是主因。
对于市场上不少企业宣传产品“无添加”,孙宝国院士痛心地指出,类似豆奶、普洱茶、白酒等产品本身就无须或被禁止添加食品添加剂,但企业却仍然将“无添加”作为宣传噱头,这对消费者完全是一种误导。(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潇潇)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