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全生:服务老区人民是我一生的荣耀

  • 2019-09-06 17:09
  • 作者:廖全生
  • 来源:中国医药报

  “精准扶贫,整村推进”的责任和使命,成就了我的“三农梦”。2014年4月,受组织选派,我到龙岩市新罗区大池镇大和村担任第一书记。


  龙岩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大和村地处双髻山深处,也是远近闻名的革命基点村。三年的扶贫工作使我深深体会到,要做好扶贫工作就得和村民站在一起,用心谋划、用情交流、用力扶持,才能让美丽乡村重回身边,努力创建“国家旅游扶贫示范村”,打造青山绿水、宜居宜游的美丽新大和。


  修路筑坝回应群众关切


  刚到大和村,我被眼前的景象吓到了,这里比想象的要艰苦得多。面对新情况、新环境、新问题,从哪里入手呢?我琢磨着急需念好“三字经”,即摸清底子在一个“勤”字,融入群众在一个“情”字,为民办事在一个“实”字。


  我入户走访,与老党员、老村干、村民代表、致富能手、贫困户等促膝交谈,听取意见,吃透村情。沟通后我了解到大和村班子力量薄弱、致富门路单一,群众改变贫困现状的愿望非常迫切。


  万事开头难,再难也要干。我决定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基础设施建设入手。


  大和村有一条通往双髻山腹地的机耕路,长约3公里,是村民运送毛竹和粮食的主要道路,由于年久失修,道路坑坑洼洼,十分难走;暴雨季村中河流经常发生洪水,两侧房屋和田地经常被淹,安全隐患很大;村内道路多年未装路灯,村民晚上出行非常不便。此外,村里没有像样的公共活动场所,村民活动、村支部办公都没有场地,导致人心涣散。针对这些老大难问题,我多方征求党员、村民意见,最终村“两委”讨论通过了修路、建坝、盖楼、装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案。


  有了规划,钱从哪里来?


  面对大和村的现实困境,我到原福建省食药监局争取支持,在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多方筹措资金,机耕路拓宽改造、2公里堤坝建设、新建村部大楼、幸福敬老院、乡村文化广场等项目逐一开工。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干出来给大家看。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村干部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村民的心也聚拢起来了,村里各项工作实施起来顺畅多了,工作局面逐步打开。


  转变观念守护绿水青山


  修路盖楼是有形的,人的思想观念是无形的。有形的工作不容易做,无形的工作更难做。如果问我驻村三年最难的是什么,我觉得要把群众根深蒂固的思想扭转过来最难。


  到大和村时,猪圈与民宅相邻,人畜共居,猪粪味弥漫,苍蝇满天飞,河道成了垃圾池,原本清澈的小溪变成又黑又臭的污水沟。绿水青山变成污水臭山,还谈什么脱贫致富?要坚决拆除猪圈,整治环境。


  没想到此举受到村里大部分养殖户的强烈反对,认为我要断他们的财路,26户养殖大户联名上访,要把我赶走。当时我思想压力很大,但一想这是为全体村民谋划长远利益,自己暂时受点委屈算不了什么。在镇政府和村“两委”班子的支持下,我坚定信心,组织治理,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全村共拆除关闭105户1万多平方米的猪圈,村民生活环境得到了根本性改变,“脏乱差”得到有效治理。


  转型发展助力脱贫增收


  农民不养猪了,老百姓吃啥?我琢磨着要带着村民转型发展。


  综合考虑大和村的地理气候条件,经过科学论证、深入调研、集思广益,村“两委”班子最终确定了种植毛竹和高山反季节蔬菜、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项目的中长期规划,制定了《大和村2014-2016年三年发展规划》《大和村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并积极争取帮扶项目和资金。2015年,争取到国土部门10万元148吨有机肥,用于改良耕地,使蔬菜产量增加了30%;通过林业专家指导,科学种竹养竹伐竹,全村开发利用竹山15000亩,每亩年均收益500元,产值750万元,同比增长85%。2016年,争取80万元建设110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为村里增收10万元,每户贫困户每年可分红3000元。


  现在,全村正在推广芙蓉李和茯苓种植项目,已初见收益。此外,大和村积极发展乡村新业态,引入“合作社+企业+农户”的特色农业深度融合经营模式,组建成立涵盖全村110户的“大和村农林合作社”,统一农产品的品牌及销售,让家家户户在自己家门口就能赚到钱。村民高兴地说:“以前是整天没活干,现在是农活干不完。”


  有付出,总有回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和村争取到各种帮扶项目资金共计1570万元,道路宽阔整洁了、养老有幸福院了、活动有广场了、防洪有堤坝了、夜间有路灯了、村部有新楼了、村民腰包鼓起来了、幸福指数也上升了。“扶贫路上无轻载,风雨同舟荷担行”,通过“企业+贫困户”“特色农业+贫困户”“医疗救助+贫困户”,以及异地搬迁等方式,全村286户村民正稳步走在脱贫致富的大道上。2015年大和村被国家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列入“国家旅游扶贫示范村”,标志着大和村走上了脱贫致富、转型发展的新路子;2016年,经上级认定,大和村有9户29人摆脱贫困;还有7户贫困户也在2017年脱贫。


  驻村三年,我深深感受到老区群众的淳朴善良,只要你真心为他们做事,他们都会记在心里。村民们说:“廖书记,你不能走,我们大和村离不开你。”我想,驻村三年,为老百姓办点实事,有此口碑足矣!


  (作者系福建省药品监管局干部,曾担任驻龙岩市新罗区大池镇大和村第一书记)


(责任编辑:齐桂榕)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