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货美妆出海还需掌好“商标”舵

  • 2025-04-10 10:01
  • 作者:兰剑 齐丹
  • 来源:中国医药报

  日前,杭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杭州分中心)工作人员在开展海外商标风险监测工作中,发现多个国产化妆品品牌商标在印度尼西亚被恶意抢注,导致我国化妆品企业“走出去”面临“商标壁垒”。

  近年来,随着跨境电商产业蓬勃发展,我国化妆品出海按下“快进键”。梳理海外商标申请数据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化妆品企业正在加速全球布局。然而,我国化妆品品牌商标在海外被抢注事件屡有发生,严重阻碍了我国化妆品的全球化进程。可以说,商标抢注现象是我国化妆品企业出海途中的暗礁。想要避开暗礁,守护国货美妆出海不偏航、不失速,还需要监管部门、化妆品企业及社会机构等各相关方协同发力。


具备“反侦查”能力 抢注套路再“升级”

  近年来,海外商标抢注方“反侦查”能力不断增强,无论是商标抢注申请策略还是维护抢注商标权益策略,套路都在不断“升级”,加大了我国化妆品企业的维权难度。

  套路一:改头换面

  在日前发生于印度尼西亚的化妆品商标抢注事件中,抢注方PT.CantikmeBeautycareIndonesia通过变更商标申请主体的方式来掩盖恶意抢注行为——最初,商标申请人是PT.SIPETASURYAKENCANAABADI,该公司在2017年曾抢注我国多个化妆品品牌商标;2024年,该公司将抢注商标陆续转让至现抢注方PT.CantikmeBeautycareIndonesia。据调查,上述两家公司疑似存在关联关系。

  在化妆品领域,类似这种经历一轮或多轮商标权转让的商标抢注行为在海外时有发生。对于这种“改头换面”的恶意抢注行为,抢注方之间的关联追查难度很大,使得被抢注企业在维权时难以确定真正的抢注主体,恶意抢注行为被“洋葱式”掩盖,大大增加了维权难度。

  套路二:批量抢注

  当前,化妆品领域商标恶意抢注行为呈现出明显的产业化趋势,特别是批量抢注行为盛行。这种行为不仅涉及多个品牌商标,还涵盖广泛的商标类别和衍生商标,给我国化妆品企业出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自2022年起,东南亚市场逐渐成为我国化妆品品牌“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之一。然而,在布局东南亚市场过程中,多个国产化妆品品牌在当地都遭遇了严重的系统性商标抢注事件。抢注方通常是当地公司,不仅抢注我国多个化妆品品牌的主商标,还抢注这些品牌的衍生商标,包括品牌名称的变体、产品系列名称以及相关的图形商标等。例如,某国产化妆品品牌的品牌名称为“BeautyA”,抢注方实施商标恶意抢注行为时,除抢注“BeautyA”这一主商标外,还抢注“BeautyAPlus”“BeautyAPro”等多个衍生商标,甚至包括品牌“BeautyA”的标志性图形设计。不仅如此,抢注方在商标类别申请上也做到了广覆盖,既涵盖化妆品的核心类别(如第3类),还扩展到与化妆品相关的多个衍生类别,如第5类(药品)、第10类(医疗器械)和第35类(广告、商业管理)等。这种全面的类别申请使品牌“BeautyA”在东南亚市场的业务拓展受到严重阻碍,不仅无法使用品牌核心商标,甚至连相关的衍生产品和服务也无法正常开展。

  上述这种有组织、有预谋的“产业链”式商标恶意抢注行为,使我国化妆品企业出海遭遇“商标壁垒”困境,加之当地知识产权相关立法不足,更是让我国化妆品企业的海外维权难上加难。

  套路三:利用“续注”规避风险

  利用“续注”规避风险是商标抢注方常用的手段之一。通常情况下,被抢注企业可以在海外向当地商标管理部门提起争议商标的“不使用撤销”,这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商标法中的一项重要条款,旨在防止商标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根据该项条款相关要求,如果一个商标在一定期限内(通常为3年或5年)未在注册地实际使用,商标注册人可能会面临商标被撤销的风险。这一机制为被抢注企业提供了维权途径。

  然而,随着商标恶意抢注行为的“升级”,抢注方通过花样百出的“续注”手段规避了“不使用撤销”的风险。例如,在商标保护期届满前提交续展(注:商标续展是注册商标所有人在商标注册有效期满前的一段时间内,依法办理一定的手续,延长其注册商标有效期的制度)申请,或者在保护期内多次变更商标形式(如字体、颜色等),重新提交商标注册申请,从而延长商标的保护期,使得被抢注企业难以在规定时间内证明争议商标未实际使用,进而无法有效利用“不使用撤销”规则进行维权。

  在上述“套路一”中提到的印度尼西亚化妆品抢注方PT.CantikmeBeautycareIndonesia就深谙利用“续注”规避风险之道。调查显示,该公司在抢注我国某化妆品品牌商标注册满5年后,一方面从原始抢注方PT.SIPETASURYAKENCANAABADI处受让商标,通过“改头换面”加大我国化妆品企业维权难度;另一方面针对抢注商标字体进行变形设计,重新递交商标注册申请,有意识地通过“续注”规避“不使用撤销”风险。


“走出去”遇“迷雾战” 商标维权障碍重重

  不仅在东南亚地区,在全球化背景下,化妆品领域商标恶意抢注事件发生频率越来越高且日渐复杂,一方面体现在抢注套路的升级,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维权过程障碍重重。抢注方通过精心策划的抢注手段,使被抢注企业仿佛陷入了一场商标“迷雾战”,难以轻易找到维权“突破口”。

  当前,我国化妆品企业在海外商标维权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四大困境。

  困境一:无效申请时间紧迫,举证责任繁重

  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商标法相关要求,当注册商标系复制、模仿或翻译他人商标时,在先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商标管理部门宣告该注册商标无效,但商标无效宣告申请的时限通常都比较短,被抢注企业申请商标无效犹如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应急战”,时间紧迫;同时,举证责任往往落在被抢注企业一方,这使得我国化妆品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维权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关于商标无效申请时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标法规定各不相同,通常是商标注册后的3年或5年内,有的甚至是更短的时间,这大大增加了被抢注企业的调查和举证成本。但如果系恶意抢注商标,商标无效申请可以不受上述期限限制。遗憾的是,一般情况下,被抢注企业很难提供抢注方“具有主观恶意”的证据,这就要求企业在发现商标被抢注后,必须迅速采取行动,否则可能会因超过法定期限而丧失维权机会。

  关于举证责任,在维权过程中,被抢注企业需要提供能充分证明抢注方“主观恶意”的举证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证明抢注方“主观恶意”的证据,如抢注方是否系被抢注企业的经销商或与其具有合同业务往来关系、是否抢注多个品牌、抢注行为是否具有明显的商业攀附目的等;证明被抢注商标的知名度和在先使用情况的证据,如商标在相关市场的使用时间、使用范围、市场影响力,以及相关的广告宣传资料、销售合同、媒体报道等;证明抢注商标未实际使用的证据,如抢注商标的注册后使用情况、是否仅为囤积商标等。这些举证材料庞杂且较难获得,需要被抢注企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收集和整理,甚至需要聘请专业的调查机构和律师团队协助。

  此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程序中,对于证据的认定标准和程序要求也存在差异,这无疑增加了我国化妆品企业在海外维权的复杂性和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企业熟悉出海目的地的商标法律制度,同时具备高效的应变能力和专业的法律知识,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护好企业的品牌权益。

  困境二:“不使用撤销”难度大幅提升

  如上文所述,抢注方会利用形式多样的“续注”方式来规避侵权风险,一方面可以延长商标保护期限,另一方面迫使被抢注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关注抢注商标的使用情况,大幅提升了被抢注企业利用“不使用撤销”维护权益的难度和成本。

  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将“不使用撤销期”延长,无形中给予了抢注方更多时间来准备投入使用或象征性投入使用抢注商标,同时延长了被抢注企业证明抢注方未使用抢注商标的时间跨度,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调查成本,还使得企业在法律程序中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了被抢注企业的维权难度。例如,在一起我国化妆品品牌泰国商标维权案中,该化妆品品牌就面临了泰国商标法规定的“不使用撤销期”为3年的举证要求,且需要提供充分证据证明抢注商标在规定期限内未被实际使用。然而,被抢注企业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抢注方在抢注商标后进行了一些象征性的使用行为,如少量生产带有抢注商标的产品并进行销售。这些行为虽然规模较小,但足以使“不使用撤销”申请陷入困境。

  困境三:维权程序复杂,门槛和费用较高

  对于海外商标抢注事件,我国化妆品企业需面对因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法律要求的巨大差异造成维权门槛和费用较高的问题。

  例如,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商标法在注册程序、保护范围、侵权认定等方面要求存在不同,某些国家和地区对商标的使用要求较为宽松,无论是申请阶段还是注册后阶段,并无要求强制提交使用证据的制度,除非在遭遇第三方提起“不使用撤销”时才被要求提交相关证据;而一些国家和地区则严格要求相关企业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商标使用证据,否则会面临商标被撤销的风险,这使得企业在制定维权策略时难以做到“一招制敌”。又如,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无论是“申请无效”还是“不使用撤销”均为法院诉讼程序,不仅程序复杂,还需要投入比行政程序的“申请无效”和“不使用撤销”更为高昂的维权成本。这种法律制度差异使得我国化妆品企业在海外维权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制定个性化策略,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维权难度和成本。

  困境四:文化差异与市场环境导致维权效果大打折扣

  除了法律要求方面的差异,文化差异和市场环境也对商标维权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对商标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在海外维权的效果。例如,我国某化妆品品牌在海外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由于某国当地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相对较低,抢注方便利用了这一点通过低价策略吸引了大量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并且通过广泛的广告宣传,使部分消费者误认为抢注方生产的产品就是该品牌的产品,不仅使该品牌的市场份额受到严重挤压,还严重影响了其品牌形象。但在维权过程中,由于当地的市场环境较为复杂,法律程序较为冗长,尽管该品牌企业在发现抢注行为后迅速采取法律行动,但仍然收效甚微。


多方协作共挥“利剑” 拨开迷雾见“青天”

  面对复杂的海外维权环境,只有政府部门、化妆品企业、社会机构等多方协同发力,才能构建起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墙”,让国货美妆拨开迷雾见“青天”,成功在海外“出圈”。

  政府层面:推进国际合作,提供海外维权支持

  加强国际合作,实施跨境保护。建议我国相关部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部门建立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执法协作,共同打击跨国商标抢注行为;同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完善国际商标保护规则,争取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为我国化妆品企业海外维权创造更有利的国际环境。

  优化指导服务,降低维权成本。建议相关部门通过建立全链条海外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为我国化妆品企业提供海外商标布局、注册、风险预警、维权等方面的信息咨询和指导服务,特别是将有恶意抢注背景的海外申请人纳入“黑名单”,提供及时预警;培养和引进海内外优质的专业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法律事务所,建立完善“服务机构库”“专家库”,为企业搭建资源“菜单”;协调设立海外维权专项基金,对我国化妆品企业海外维权的合理费用给予适当补贴,降低企业的维权成本;加强宣传培训,提高我国化妆品企业的商标保护意识,培养海外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企业层面:未雨绸缪防抢注,积极应对护品牌

  未雨绸缪,提前布局。我国化妆品企业在海外市场布局阶段,首先要坚持商标注册先行。企业在产品或服务推向海外市场前,应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单一申请途径、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体系途径提前在目标市场注册商标。不仅要对核心类别注册,还应考虑相关联的上下游类别及未来可能拓展的业务领域,进行防御性注册,以有效避免被抢注风险,增加维权的谈判砝码。其次要开展全面监测预警。企业可以自行开展或寻求专业商标监测服务机构,定期对企业自身、潜在竞争对手的商标进行监测,包括关注商标管理部门公告、市场动态等,及时发现抢注行为。最后要强化证据留存。在商业活动中,企业应注意保存如合同、发票、宣传材料等商标使用证据,与海外经销商、代理商的合作文件,以及在海外市场的广告投放、展会参与等证据,必要时将商标标注在以上材料中作为使用证明。

  积极应对,精准维权。如果品牌商标在海外被恶意抢注,企业在选择维权策略时,须结合时间、经费、人力等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全面的维权策略。例如,对于未获准注册的抢注商标,可在公告期内提出异议;对于已注册的抢注商标,可委托经验丰富的专业服务机构或律师团队,尝试与抢注方通过购买或许可使用等方式协商解决争议,也可依据当地法律程序,及时提交无效宣告申请并附上相关使用证据,如有主观恶意嫌疑也可附上相关证明材料。

  深化合作,拓展资源。企业可根据自身知识产权情况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并与海外知识产权机构、律师事务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提前了解主要出口目的地的商标法律要求和市场环境,获取专业建议;同时,要积极参与相关行业的海外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共同应对商标抢注等知识产权问题。

  社会治理层面:专业服务助维权,多元共治优环境

  商标维权,还需社会监督共治。建议国内服务机构重视专业水平提升,加强行业自律,规范服务行为,为我国化妆品企业提供专业的商标注册、监测、维权等咨询服务;行业协会发挥协调作用,组织企业参加海内外的商标保护交流活动,分享经验,加强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增进对商标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减少因文化差异导致的商标抢注行为;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商标保护监督,及时举报发现的商标抢注行为,形成全社会共同打击商标恶意抢注行为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杭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责任编辑:申杨)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