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耗材集采在转型“深水区”求进求变

  • 2025-04-17 10:48
  • 作者:耿鸿武
  • 来源:中国医药报

  2018年以来,我国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经历了从局部试点到全国推广、从单一品类到全领域覆盖的深刻变革。目前,已基本形成?“11233”的政策框架体系,即建设全国统一医保信息系统,实现医疗器械“一品一码”,搭建国家和省级两级平台,建立国家、省、市三级采购体系,采用集中带量采购、挂网采购、医院备案采购三种采购方式。与此同时,集采规则也在逐步完善。以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采为例,从第一批至第五批,始终坚持以现存问题为导向,不断完善规则,实现靶向发力。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优化药品和耗材集采政策,强化质量评估和监管,让人民群众用药更放心”。在这一工作任务的指引下,2025年我国医用耗材集采将进入巩固与提升的关键期,政策重心将从“扩面降价”转向“稳价提质”,通过动态调整中选规则,确保中选产品“降价不降质”,推动医疗器械行业向规范化、可持续方向发展。

118E05035A6B59654C8BA70965C2C3C4


  总体来看,2025年,我国医用耗材集采将呈现八大发展趋势。

  趋势一:带量采购持续推进,实现采购范围全域化

  截至2024年底,省际联盟和省级集采品种超声刀头、结扎夹、神经介入弹簧圈、乳房旋切针、骨科创伤类、口腔种植体、关节骨水泥、冠脉扩张球囊、冠脉药物球囊、冠脉血管内超声诊断导管等7类10种医用耗材已实现全国区域100%覆盖;双腔起搏器、冠脉导引导管、冠脉导引导丝、手动腔镜切割吻/缝合器及钉仓(钉匣)、房间隔穿刺鞘、电生理导管鞘、房间隔穿刺针、体表定位参考电极、灌注管路、电定位诊断导管、磁定位诊断导管、心内超声导管、电定位治疗导管、磁定位治疗导管、冷冻治疗导管、电动腔镜切割吻/缝合器及钉仓(钉匣)等医用耗材均已实现全国90%以上区域覆盖。可以预见,2025年省级层面医用耗材集采涉及品种类别会越来越多;地市级医用耗材集采则将扩大“补充”范围,向县域医共体延伸,重点覆盖基础耗材和低值医用耗材。

  此外,新形态的集采,如试剂+设备的“套餐采购”、AI辅助耗材等新型产品采购,也将逐渐进入医用耗材集采范畴。

  趋势二:“一品一策”优化完善,推进集采规则精准化

  2025年,针对不同品类特性,集采规则将趋向精准化。其实,这一趋势在2024年就有体现:2024年开展的人工耳蜗集采设置“3.0T核磁兼容”技术加分项,引导企业技术升级;外周血管支架集采则按治疗部位(下肢/非下肢/静脉)实行分组竞价,兼顾临床需求与市场竞争。这种差异化策略有效平衡了市场竞争与行业创新,避免了“一刀切”带来的供给风险。

  趋势三:加强区域协同,打破区域壁垒,推动形成全国联盟集采

  条件具备的省级联盟采购加速向全国性联盟采购升级。2024年,浙江和福建牵头的省际联盟采购已经实现全国联采。2025年,在政策引导下,此类项目会越来越多。全国联采通过统一规则、协同议价,可有效降低行政成本,避免地方保护,推动形成“全国一盘棋”格局。

  趋势四:深化价格管理,动态调控与合理价差并行

  挤压“虚的”、支持“新的”,是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工作的不变诉求。近年来,国家医保局要求对价格虚高的品种持续挤压水分,对供应不稳定或成本上升的品种动态调整中选价格;同时,要求建立企业内和企业间同品差价调控机制。如在人工关节接续采购中,中选产品价格差从2.8倍缩减至1.1倍,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此外,多省份医保局发文要求,非中选产品挂网价不得高于中选价1.5倍,违规产品暂停采购等。2025年,医保部门将持续深入推进医用耗材集采,进一步深化价格联动机制,对已集采品种实施常态化监测。

  趋势五:信用管理与结余留用政策双轮驱动,保障集采中选产品落地惠民

  信用评价制度与医保结余留用政策成为集采执行的核心抓手。前者对供应不稳定、质量不达标企业实施分级惩戒;后者通过建立“结余留用、超支分担”激励机制,将医保节约资金返还医疗机构,将医疗机构集采执行率纳入绩效考核,激励医疗机构优先使用中选产品,保证集采结果落地执行。

  趋势六:国产替代进程加速,技术突破重塑市场格局

  在第一批至第五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采中,国产产品市场占有率持续保持上升趋势。如冠脉支架2020年第一次集采国产化率达70%,2022年接续采购国产化率提高到80%;骨科人工关节也从第一次集采国产化率52%上升到接续采购国产化率67%。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集采中选产品骨科脊柱类耗材国产化率达70%、人工晶状体达60%、骨科运动医学类达45%、人工耳蜗达30%。2025年,集采将进一步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趋势七:从采购、使用到结算全流程规范闭环管理

  强化集采中选产品进院、配送与使用监管。国家医保局要求医疗机构通过省级平台采购,实时上传库存与流向数据,并建立质量追溯系统;将高值耗材网采率纳入医保飞行检查范围,对未完成协议量、高价非中选产品使用异常的医疗机构进行约谈;推行医保基金与企业直接结算,缩短回款周期至30天内。这一系列要求将进一步推动从采购、使用到结算全流程实现规范闭环管理。

  趋势八:技耗分离,集采与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协同推进

  2025年是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重要一年,目前已出台24个立项指南,各省份将在今年第三季度完成价格调整,在2~3年内形成全国统一价格。国家医保局明确提出,与集采耗材紧密关联的手术治疗类项目优先纳入调价范围。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与集采形成合力,通过“技耗分离”原则(将医用耗材从价格项目中逐步分离)降低耗占比,引导医疗机构减少对高值耗材的过度依赖,提升技术劳务价值。

  总的来看,目前,我国医用耗材集采从“价格发现”到“价值采购”转型已进入深水区和关键期,需在“保基本”与“促创新”之间寻求动态平衡,通过规则创新、机制完善与技术赋能,推动行业从“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患者和医疗机构对耗材的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价格低廉,而是更注重质量、性能和适用性等。价值采购能够更好地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医疗需求,适应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同时,伴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未来将有更多的数据和技术手段用于对医用耗材的价值评估,为价值采购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推动价值采购不断完善和发展。

(责任编辑:申杨)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