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中药汤剂,规范煎煮很重要

  • 2025-08-27 09:29
  • 作者:张志彪
  • 来源:中国医药报

中药汤剂药效的发挥不仅在于中药材质量是否上乘,与煎药方式方法是否科学合理也密切相关。自古以来,医药学家都特别重视煎药之法。如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指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名医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写道,“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古人的论述,不仅清晰地说明了煎煮方法不容忽视,更揭示了其对药效发挥的决定性影响。即使药材上乘、配伍得当,若煎煮失法,往往事倍功半,甚至药效全失。


器具选择与浸泡技巧


科学合理的器具选择关系到中药饮片中有效成分的提取效率和稳定性。建议选择银器、砂锅、搪瓷锅等器具。银器虽稳定且不易与药物反应,但价格昂贵,难以普及。砂锅导热均匀、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中药饮片中的成分产生反应,且物美价廉,是家庭煎药器具的首选。其他常见的器皿有搪瓷锅和不锈钢锅等,它们应用简单,方便清洁。需要注意的是,应避免使用铁锅、铝锅、铜锅等活性较强的金属器具,这些材料可能与中药中的酸性或碱性成分发生反应,降低药效,甚至生成有毒物质。


除材质之外,还应关注煎药锅的容量,应根据药材总量和加水量合理匹配,确保煎煮过程中药液能够充分翻腾,促进成分均匀释放。


煎药之前的浸泡步骤看似简单,却是决定药效释放效率的重要环节。合理的浸泡可促使药材充分吸水,植物细胞壁膨胀,从而在后续煎煮中更容易释放有效成分。


通常建议用冷水或温水浸泡30~60分钟,尤其对于根茎类、木质类或矿物类质地坚硬的药材,浸泡时间的充分与否往往直接决定其有效成分的煎出效果。使用热水虽然可以加速软化饮片,但也可能造成部分热敏成分过早析出,甚至遭到破坏,反而不利于整体煎煮质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水溶性成分如多糖、皂苷、黄酮类等,对温度与时间较为敏感,提前浸泡不仅有助于这些成分更完整地释放,还有助于稳定其结构。


饮片处理与水量火候动态掌握


中药饮片种类繁多,性状各异,因此在煎煮前的处理方式需因药而异。正确的处理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有效成分的释放率,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石膏、磁石、牡蛎等质地坚硬的矿物类或贝壳类饮片通常需要“先煎”,即提前煎煮30分钟以上,以保证其主要成分充分溶出。附子、川乌、草乌等饮片,需要久煎以降低毒性,因此也需要先煎。薄荷、砂仁等芳香类药物因其有效成分易挥发,宜“后下”,应在煎煮结束前5至10分钟再投入。此外,粉末状、有绒毛的或易烧糊的饮片如蒲黄、车前子、辛夷、旋覆花等,宜“包煎”,即用纱布袋包裹。对于入水即化的药物如芒硝等,可直接用开水或药汁冲服即可。阿胶、鹿角胶等胶类药物,则需在药液煎好后另取一部分汤剂“烊化”,即用药液慢慢搅拌至溶解后再混入药汤。未按药性特点分类煎煮,不仅可能导致疗效不佳,更有可能带来副作用。因此,“因药施法”是中医实践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细节。


在整个煎药过程中,需要动态掌握的两个变量是水量与火候。若水量不足,药物成分无法充分溶解;若过多,则药液稀薄且量大,影响服用。通常建议第一煎加水至高出饮片表面3~5厘米;第二煎可适量减少,以浓缩药量。火候方面,一般采用“先武后文”的方式,即先用大火将药液煮沸,再转成小火维持微沸状态,以促进有效成分缓慢释放,避免有效成分被高温破坏。同时,水质选择也需慎重,不用矿物质含量高的硬水,优选纯净水或已静置去氯的自来水。若用含氯或含钙镁离子过多的水,可能会影响某些成分的稳定性,降低药效。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煎煮的火候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应依据药性与病情及时进行调整。解表药、祛风药等迅速发散的药物,宜急火速煎,以利药力外透;而人参、黄芪、当归等补益类药物则需小火慢煎,使其有效成分充分释放。明代医僧胡慎柔曾总结:“表药以气胜,武火骤煎;补药以味胜,文火慢煎。”这不仅反映了对药性的深刻理解,也为现代中药煎煮提供了可借鉴的火力调节策略。现代研究发现,对于含有挥发油、皂苷、糖类等成分的饮片,过猛的火力容易导致其成分变性或分解,使药效打折,甚至出现毒副作用。同时,随意延长煎煮时间,极易造成部分饮片溶出更多无效杂质、鞣质,使汤色变深、味道更苦涩。正如李时珍所言:“凡煎药,贵在适中,过之则失性,不及则无功。”精准掌控火候和时间,是实现“药尽其效”的关键所在。


汤剂服药时机与保存


中药汤剂的服用时间也需讲究,通常补益类药物宜在饭后服用,以减轻对胃肠的刺激;清热解毒类药物则多在饭前服用,便于快速吸收;镇静安神类药物,如酸枣仁、柏子仁等,则适合在临睡前服用,以助睡眠。中医经典亦有“病在上者食后服,病在下者食前服”之说,意在根据疾病部位选择服药时间调整药效发挥方向。药液温热服用为宜,过冷易致脾胃受寒,无益于吸收;过热可能刺激咽喉,损伤食管。此外,服药前后半小时内尽量避免进食或饮水,以免稀释药液、干扰药效。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往往忽视服药时间的重要性,看似无关紧要,却经常影响整个疗程的效果。


煎好的药液若不能立即服用,需妥善保存。一般应在冷却后密封冷藏,并于48小时内服完。若出现药液变色、异味、异常沉淀等情况,则表明已发生变质,应立即弃用。通常一服中药需分两次煎煮,两次煎煮所得药液混合均匀后分次服用。至于药渣,在部分情况下仍可继续利用,如用于泡脚、熏蒸,或在医师指导下研末成丸。但必须强调,药渣中剩余成分因药而异,部分药物已难再发挥疗效,盲目重复利用适得其反,甚至带来不良后果。因此,中药的再利用应以科学审慎为前提,切不可自行随意处理。


中药煎煮是中医药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实践形式,它不仅融合了古人的生命智慧,也不断被现代科学所验证与完善。从选器到控火,从浸泡到服用,每一步都有其深刻的道理与现实意义。尊重每一个细节,是对健康负责的态度。虽然中药颗粒剂、中药胶囊剂等剂型不断涌现,但汤剂依然不可或缺,尤其在调理体质、治未病等方面仍占据核心地位。只有在理解中医药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与生活需求,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古为今用”,让中药的疗效在呵护人类健康中持续焕发光彩。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县中医医院)


(责任编辑:曲雪洁)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