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调理 分区护肤 ——混合性皮肤护肤指南

  • 2025-09-11 15:05
  • 作者:付媛媛 刘有停
  • 来源:中国医药报

  混合性皮肤兼具油性皮肤和干性皮肤的特征,不同区域的皮肤生理状态完全相反,呈现“T区油、U区干”的状态。这种情况主要是由皮肤的生理结构造成的,环境因素会进一步加重混合性皮肤的出油或干燥情况。


  据皮肤科临床观察统计,混合性皮肤在亚洲成年人群中比例极高,尤其在20至40岁年龄段人群中广泛存在。混合性皮肤人群在护肤时应注意分区施策,维护皮肤不同区域的水油平衡。


  不同区域皮肤状态不同


  混合性皮肤面部不同区域水油分布显著不同,呈现“T区油、U区干”的状态。


  T区(油性区域)是指前额、鼻部及下巴构成的T形区域。混合性皮肤人群T区容易出现明显油光,毛孔视觉上较粗大,容易出现黑头(开放性粉刺)、白头(闭合性粉刺),皮肤触感较为油腻。


  U区(干性/中性区域)是指双侧脸颊、颧骨区域及太阳穴构成的U形区域。混合性皮肤U区肤质细腻但容易干燥,纹理较为粗糙,皮肤缺乏光泽,换季或处于湿度较低的环境下易感觉到皮肤紧绷、出现脱屑,甚至产生细纹。


  油性区域与干性/中性区域的界限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会受季节、环境湿度、内分泌波动等因素影响,如夏季油性区域范围扩大、冬季干性区域干燥加重等。同时,混合性皮肤还有可能出现“外油内干”现象——T区表面出现油光但实际角质层缺水,U区干燥敏感伴随屏障脆弱。


  混合性皮肤展现出的分区特征是皮肤基础结构和功能在面部的天然非均匀分布所致。T区皮肤单位面积内的皮脂腺数量显著高于U区(如鼻部皮脂腺密度可达面颊的5~8倍),皮脂腺体积也通常更大。T区皮脂腺受雄激素受体高表达影响,分泌活动旺盛,产生大量皮脂(包含三酰甘油、蜡酯、角鲨烯等),而U区皮脂腺活性低,分泌量少。T区皮脂中促炎性的角鲨烯氧化物比例较U区更高,因此更容易发生痤疮。U区角质层通常较薄,角质细胞间脂质(如神经酰胺、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的含量较低,导致经皮水分流失率增高,屏障功能较弱。


  了解混合性皮肤的成因


  混合性皮肤的形成受到内部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内部因素包括基因、内分泌和饮食习惯。


  面部皮脂腺的分布密度、大小和基础分泌速率主要由基因决定。雄激素是皮脂腺发育和皮脂分泌的主要刺激因子。处于青春期、月经周期黄体期,以及精神压力大(皮质醇升高可间接促进雄激素作用)均可加剧T区出油。高糖饮食习惯会提升体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促进皮脂腺细胞增殖和脂质合成,加重T区油腻问题。


  环境因素是影响混合性皮肤状态的关键外力。


  高温高湿环境会显著促进皮脂腺分泌,同时汗液蒸发会加速经皮水分流失,可能触发T区代偿性出油。低温、干燥或大风环境则会直接影响皮肤屏障,加速皮肤水分流失,使U区更加干燥敏感。


  紫外线也会对混合性皮肤产生显著影响。中波紫外线(UVB)可能诱发皮肤炎症,而长波紫外线(UVA)能深入真皮层产生大量活性氧,损伤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导致混合性皮肤问题复杂化,如U区加速老化、T区光老化伴随毛孔粗大等。


  此外,不当的护肤行为是诱发或加重混合性皮肤人群皮肤问题的重要因素。


  过度清洁或使用强力去脂产品(如含皂基或刺激性较强的表面活性剂的洁面产品、强力清洁泥膜、含高浓度乙醇的产品等),会严重破坏皮肤屏障功能,使本就脆弱的U区受损。这些不当的护肤行为不仅会加剧U区的干燥敏感,还会刺激T区代偿性出油,导致T区更油、U区更干的恶性循环。


  科学护肤应分区施策


  对于混合性皮肤人群来说,理解不同区域皮肤状态差异的深层生理机制和复杂成因是科学护肤的基础。摒弃“一刀切”的护肤方式,拥抱“分区施策、精准平衡”理念是驾驭混合性皮肤,迈向健康平衡肤质的科学路径。


  在清洁方面,混合性皮肤人群要注意选择温和的产品,建议选择含弱酸性或中性(pH值5.5~7)的氨基酸类、APG(烷基糖苷)类或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洁面产品,避免使用含有皂基、十二烷基硫酸钠或十二烷基聚氧乙醚硫酸钠、高浓度乙醇的产品。


  分区保湿与调理是混合性皮肤护理的关键。


  洁面后,应尽快全脸使用水质地的护肤产品(如化妆水、精华水或保湿精华),通过轻拍或按压的方式使其均匀吸收,可以为后续的分区护理步骤创造理想的锁水环境。这类产品应质地清爽、不黏腻,并含有高效补水剂(如甘油、透明质酸钠/水解透明质酸、泛醇、PCA钠)以及舒缓抗炎成分(如β-葡聚糖、红没药醇、积雪草苷、依克多因、尿囊素)。随后,需要对干燥的U区进行重点滋养。可以选择含有屏障修复成分(如神经酰胺NP/EOP/AP等、胆固醇、游离脂肪酸)、天然保湿因子补充剂(如尿素、氨基酸)以及温和润肤剂(如角鲨烷、乳木果油、低浓度植物油脂)的乳液或轻薄乳霜。


  T区皮肤可以针对控油与毛孔问题等进行周期性护理,建议选择含有针对性成分的产品。含有温和控油剂(如烟酰胺、PCA锌、壬二酸)的产品能帮助调节油脂分泌;低浓度的角质调节剂(如水杨酸),能深入毛孔溶解油脂;水杨酸衍生物辛酰水杨酸、兼具温和性与保湿效果的葡糖酸内酯,能有效改善毛孔外观,建议选用浓度较低的产品并控制使用频率。必要时,也可选择含物理吸附剂(如硅石/Silica、高岭土/Kaolin)的产品来实现即时控油效果。当感觉皮肤粗糙暗沉时,可以使用温和的去角质酶(如菠萝蛋白酶、木瓜蛋白酶)或超低浓度(<5%)乳酸产品。但要注意,使用去角质产品时,务必避开敏感发红区域。


  此外,混合性皮肤人群日常还应注意防晒。


  紫外线是导致皮肤屏障损伤、水油失衡、光老化、色素沉着(痘印加深)的主要外源性因素,可能会加重混合性皮肤T区和U区原本的皮肤问题。建议选择能够有效防护UVA(防老化)和UVB(防晒伤)的防晒霜,优先选择质地轻薄、不容易导致出现粉刺的化学防晒或物化结合防晒。


  (作者单位:北京安德普泰皮肤生态研究院)


(责任编辑:张可欣)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