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辉煌到惨淡 青蒿素产业寻求自救
专家认为,要保证产业的良性发展,首先要加强对青蒿素类产品出口的监控。将青蒿素类产品出口列入自动出口许可管理商品,以便加强监控。同时,禁止青蒿种子的出口,避免基因资源的流失。青蒿素生产企业更要整合优势资源,开拓国际市场。
近日举办的第十一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青蒿素产业分论坛,再一次将青蒿素产业推到了风口浪尖。
上海复星、昆明制药等生产青蒿素的国内知名企业和瑞士诺华公司都参加了此次会议。此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是诺华公司此前公布了今年向中国企业采购青蒿素的数量——55.5吨,而且这还是诺华公司未来两年的原料用量,这一数字的公布在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据悉,此次会议,国内药企并没有与诺华公司达成共识。
从辉煌到惨淡的巨大反差
青蒿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云南、四川等地,其所含的青蒿素是诺华公司生产的治疗疟疾良药复方蒿甲醚的主要原料。几年前,关于“青蒿素产业拥有15亿美元的巨大市场”的消息被炒得沸沸扬扬,据说如此巨大的市场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诺华公司提供的数据预测的。与此同时,由于世界卫生组织也在积极鼓励青蒿素产业的发展,因此包括诺华公司、复星医药、华立医药等企业都纷纷在国内寻找青蒿素原料供应商。
“大家都想抓住这个巨大的商机,于是纷纷上项目,搞青蒿种植。”四川一家青蒿素企业的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一时间,很多国内药企开始投产或扩产青蒿素。”
由于复方蒿甲醚药效显著且不易产生抗药性,2004年成为第一种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名单的青蒿素复方治疗药物,开始被WHO大量采购。“这直接导致青蒿素的价格一路飙升,最高时候曾达到每公斤8000元。”该人士表示。
在这一需求的刺激下,各地纷纷扩大种植计划。适于青蒿生长的四川、重庆等地大量的农民改种青蒿,青蒿种植面积曾达到上百万亩。这种情况在2005年达到高峰。
当众多企业因为看到了青蒿素产业的前景而纷纷进入后,这一炙手可热的市场迅速呈现出严重供大于求的局面,使得青蒿素价格暴跌。据了解,目前,我国生产青蒿素的企业有近百家,其中不少都是小型企业,而青蒿素的库存量已经达到150万吨,青蒿素的市场采购价也从2004年的每公斤8000元跌至1350元。
“目前,堆在仓库里的青蒿素大量滞销,数千万元一条的生产线停工闲置,整个青蒿素产业一片惨淡。”该人士无奈地说。
“今年国内青蒿素原料药的产量在150-200吨之间,诺华基本上是国内企业的惟一买家,但其收购量不到国内供应量的1/3。”中国医保进出口商会青蒿素行业负责人之一张忠鹏表示,“大部分生产企业的库存压力很大。”
供需双方难有共识
一些企业把自己当初投产或扩产青蒿素的原因归咎于全球最大的青蒿素原料药买家——诺华公司,因为目前诺华的青蒿素类药品产量占全球80%以上的份额。今年7月初,包括川湘生化及成都裕通生物技术公司在内的18家四川、重庆青蒿素原料药生产企业联名向诺华中国公司发函,谴责诺华没有兑现“口头承诺”,致使他们蒙受损失。但诺华公司表示,诺华并没有与中国方面达成任何购销协议。
瑞士诺华公司中国区总裁李振福表示,炒作15亿美元青蒿素市场与诺华无关,他曾在2004年时就在媒体上提醒国内企业不能盲目发展青蒿素产业。“世界卫生组织、环球基金及非洲各国政府每年获得的公益基金捐助是有限的,加上国际机构设立了很高的原料质量门槛,中国企业盲目发展青蒿素是不明智的。”
李振福表示,20吨的青蒿素就可以生产约6000万人份的青蒿素制剂复方蒿甲醚,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向诺华方面通报预测了今年复方蒿甲醚的销售量,约为7600万人份,明年则为1亿人份。这也就意味着,诺华此次储备的55.5吨青蒿素已经大致可以满足近两年的需求。
“几年前炒作全球青蒿素市场有15亿美元规模,但这只是一个理想化的目标,实际上只有5亿美元左右。因为在全球最主要的市场非洲很多贫困人群无力买药,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救助计划也暂时无法覆盖他们,所以根本达不到15亿美元。” 张忠鹏说,目前参与青蒿素生产的国内厂商超过100家。
据悉,目前,四川地区大部分从事青蒿素提取的民营企业都陷入困境,除了关停倒闭外,更多企业试图通过转产降低亏损。
四川裕通生物技术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我们刚投入了800万元建立了青蒿素生产厂和几百万亩的原料种植基地,但今年市场严重供大于求,让我们损失惨重。本来期望能与诺华签订长期订单,但未能如愿,所以我们现在已经着手转做其他项目,减少损失。”
寻找自救之路
青蒿素作为我国惟一一种分子结构得到国际认可的中药,对于我国医药产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业内人士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对国内青蒿素生产企业的发展给予更多的支持,希望在未来的对外援助采购中,采购国内企业的复方产品。
“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提炼方法提取的青蒿素正在被廉价出售,但中国的青蒿素类药品难以进入目标市场,赚不到应该赚的钱。世界卫生组织对青蒿素单体制剂提出‘耐药警告’,主张采用复方制剂。”专家表示:“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企业将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优势。”
中国医保商会中药部主任刘张林表示,要保证产业的良性发展,首先要加强对青蒿素类产品出口的监控。将青蒿素类产品出口列入自动出口许可管理商品,以便加强监控。同时,禁止青蒿种子的出口,避免基因资源的流失。青蒿素生产企业更要整合优势资源,开拓国际市场。“当然,还应该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宣传我国青蒿素制剂品牌”。
据悉,目前法国、印度等国在青蒿素领域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都优于我国,其药品更容易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而在市场上抢占先机,而我国青蒿素原料药的大量出口给其他国家青蒿素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使我国青蒿素成药发展面临国际市场更为激烈的竞争。
目前,诺华公司承接世界卫生组织用于非洲等地疟疾治疗的青蒿素类药品采购量的九成。专家认为,我国青蒿素企业要想生存下去,不能完全依靠向诺华公司提供原料,必须要与诺华争夺非洲的成药市场。
“一直以来我国企业都以生产青蒿素原料药为主,而在青蒿素成药领域,我国所有企业的总和都比不上诺华一家。但从去年开始,青蒿素产能过剩,所有原料药生产企业大幅亏损,个别成药企业也是勉强维持生存。在这种情况下,获得政府的支持至关重要,能让我国青蒿素企业有了和诺华竞争的基础。”刘张林表示。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