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和医保都省钱了——探索建立医保谈判机制的长春样本
“只需支付400~700元便可血液透析一年。”日前,长春市推行的医保“新政”不仅让患者感到高兴,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瞩目。
近几年,各地有关部门对医保谈判机制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江苏、河南、山东等地都通过建立医保谈判机制压缩医药费用,减轻病人负担,而长春市的这项谈判更是开展得有声有色。
成效: 医药费降低 患者得实惠
据长春市医保局局长张兵介绍,自2011年2月起,长春市医保部门启动了支付方式改革,主要内容有:实行单病种“双向定额”管理,主动与医疗服务“议价谈判”,对部分药品和耗材进行批量议价采购等,旨在减轻患者就医负担、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
张兵说,长春市在市、区级公立医院和部分民营医院之间进行了医保单病种竞价,评估价格、单病种治愈率对比和参保人满意度测评及专家论证等多项指标,确定在20家市区及民营医院进行定额治疗,使阑尾炎、白内障、甲状腺肿瘤治疗等10个病种医药费平均降幅达到53%;通过与40所定点医疗机构协商,下调了3200多种常规诊疗项目价格,下调幅度为10%~70%。另外,长春市医保局通过议价谈判,与10家医院达成协议,由医保基金每人月付3500元,对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低自付救治,参保职工个人负担由每年2万~4万元降到400元(区级医院)~700元(市级医院)。
“我们所做的就相当于组织患者团购医疗服务。”张兵说,只有把药品和耗材不合理的高价格降下来,才能破除“看病贵”的痼疾。为了增强谈判能力,医保局接受全市300余家医院的委托,借助长春市政府的采购招标平台,先期对高值耗材进行招标采购(团购)。“为了提高效益,做到公开、公正,我们通过三项措施来与供应商讲价:付款方式直接——中标后立即付款;单一采购,杜绝了厂商与医药公司的促销行为;采购时各供应商充分竞争。”据悉,经过招标,德国产某耗材的价格比原来降低了36%。
为了防止招标中的权力寻租,当地纪检委、检察院、医院专家全程跟踪参与招标,做到公正、透明。一位耗材供应商透露,以往不少质优价廉的耗材难以进入大型医院,而今医保局“公开公正的举措”为他们“打开了进入大医院的大门”。
长春市某医院有关负责人也表示:高值耗材由医保统一采购,由医保统筹基金直接支付给耗材供应商,医院省事省心,也压缩了购销中的灰色空间。
议价谈判成效初显,以往医药费用越高,医保的报销比例就越高,老百姓的个人支付比例也越高,形成“三高”的纠结局面。而今通过建立医保谈判机制,医药费降低了,一些病种的报销比例提高了,病人个人支付比例也通过谈判降下来了,而医保的负担并没有加重。“长春是老工业基地,退休人员占参保人员的40%,医保负担很重。议价谈判后,医保基金总收入由-10%变为+10%,略有结余。”张兵对议价谈判目前取得的结果显得很满意。
据悉,长春市医保局将从500多种常用高值耗材入手,全部招标完毕后,再“复制”到药品招采中。
不足: 配套仍缺位 医院有难处
医保满意了,患者也得到了实惠,那么医院呢?“患者与医保都省钱了,但医院却开始捉襟见肘。”作为“议价谈判”主角之一的长春市某公立医院院长显得很无奈。
以血液透析为例,市医保由原来每次支付医院420元降到如今的350元(包含透析所需的药品费用)。为了最大程度地消化成本,医院只能在内部挖潜——血液透析无论白天晚上都对患者开放,周六周日也不停止。“如血液透析所需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我们会尽量说服病人使用国产药,减少其所占的350元的额度。”该院长坦言,除此之外,医院还在努力提高护士穿刺扎针的成功率,减少耗材。“纱布、棉签能省则省;晚上机器消毒时间,所有灯、空调都熄灭;原来医院对血液透析患者车接车送,现在没有了;给上午透析患者的午餐也不再提供。”在保证医疗安全操作的前提下,医院必须尽可能地压缩成本。
当地另一家公立医院有关负责人则表示,由于政策不配套,医院很为难。执行单病种定额付费的障碍还在于支付方式与收费方式脱节,医保部门按单病种向医疗机构付费,但医疗机构仍在执行物价部门的项目定价收费。每年物价部门来检查,只要不是其规定的项目编号范围内的收费,全算作医院滥收费。她还强调,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成本构成无法相提并论,希望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能尽快落实。“如果补偿不到位,那么改革的先驱者就成了探路的牺牲者”。
“让医保经费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是医保部门和医院双方共同的责任。当前的改革主要靠的是医院让利,从促进医院内部改革方面来说,有其积极意义。”长春市卫生局局长齐国华认为,能调动各方积极性的改革才是可持续的。“议价谈判机制建立时间不长,一些配套措施还需要完善——定价是否合理、参照系是否科学、医院收入降低后如何保持正常运转等,都需要配套机制跟进。支付制度改革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议价谈判机制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并可持续的长效机制,要与补偿机制、医院内部管理机制创新联动,才能更好地促进公立医院改革。”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