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几乎停滞 我国水产加工业要开拓新思路
水产品加工是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市场出发,选好加工项目,选定加工方向,是能否尽快把水产加工业搞上去的重要环节。
水产加工业发展缓慢
2003年,我国水产加工产品总量约为720万吨,占全国水产品生产总量的15.3%。从2000年到2003年4年间,水产加工产品数量占总量的比重逐年呈下降趋势,平均年增长率仅为3.6%。处于停滞状态的主要原因在于,从2000年开始,海水养殖产品、海水捕捞产品以活销、鲜销的方式,铺天盖地地涌进市场,一举改变了原有市场以冷冻鱼为主的局面。2002年,冷冻鱼加工总量446万吨,占水产加工品总量的63%,占有绝对比重。而近10年以来,除个别品种,如罗非鱼、鲮鱼、虾类有较大规模的冷冻加工供出口以外,淡水产品基本上都以活销、鲜销为主。
水产加工业发展缓慢的第二个原因在于,近十几年以来,水产企业多数是在做“商”品,而肉类、禽类、奶类等与鱼相同的其他动物源性食品企业,大都在做“产”品。仅仅一字之差,结果相差甚远。15年前,禽类市场已着眼于品牌的创立与营销,而当时的多数水产企业仍然在热衷于商品的买与卖、热衷于国内外贸易、热衷于批发市场的建设。而很少有水产企业投身于品牌的创立。15年后,禽类市场已经成为一个比较规范与成熟的品牌市场,很多知名品牌行销全国,如“双大”、“德大”等。更加有趣的是,在国内,禽类产品并没有自己的市场,都是通过水产品批发市场吞吐出去的。而到今天,能够叫响全国的水产品牌,似乎还未出现。
水产加工业发展缓慢的第三个原因是,水产加工业主要加工的是冷冻鱼,当活鱼、冰鲜鱼主宰市场之后,作为水产加工业主力军的水产食品加工业,失去了加工的对象。上世纪6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鱼糜制品本来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深加工产品,但我国发展了40余年,至今年产量才11万吨左右,占我国全年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2.3‰,占我国水产加工品年产量的1.5%。原因是,鱼糜制品在中餐菜式里不能独立出菜,只能作为凉菜、汤菜的配菜使用,很难成为主菜。那冷冻鱼片、冷冻鱼条如何?2003年,我国出口冷冻鱼片45万吨,达10亿美元,占到水产品出口量的第一位,但95%以上为来料加工。但鱼片与鱼条在中餐里并不适用,因为中国人很少吃鱼肉汉堡,法式煎鱼排也吃的不多。
水产品与肉禽蛋相比,应该是更有发展前景的大产业,因为水产品更富于营养,属于低脂肪、低热量、高蛋白、多维生素食品,同时少污染,远离疯牛病、口蹄疫与禽流感等病菌或病毒。水产品成为中国农产品市场中,有待金融资本开发的最后一块蛋糕。
应避免同质化竞争
中国水产食品的突破口在哪里?水产加工业发展的方向应该锁定在什么地方?这成为制约水产加工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其实,市场已经给出了答案。
当活鱼、鲜鱼比冻鱼味道要好,烹饪与食用起来更加方便的时候,冷冻产品就应该做到比鲜鱼更加方便,味道更加好,质量更加新鲜。那么,水产加工业的发展方向,就要锁定在“冷冻熟鱼制品”上。锁定在熟鱼、熟虾、熟贝、熟蟹上,锁定在冷冻即食食品与冷冻微波食品上。市场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当水产品市场发展到今天,即活鱼鲜虾占到主导地位的时候,水产冷冻食品早就应该升级换代,水产食品加工业的主流产品早就应该全方位提升商品档次,而且要考虑中国人的饮食消费习惯。
面对发展中的市场,要拓展思维模式,应避开冷冻带鱼、黄鱼、平鱼、鱼糜制品等同类商品的同质化竞争,大跨度的跳出原有生鲜食品加工、冷冻食品加工、半成品食品加工的范畴,甚至跳过罐装食品加工的范畴,在熟食品、微波食品上做文章。我们提出了“冷冻熟食水产品”的概念。比如“红烧带鱼”、“醋浇黄鱼”、“熏平鱼”、“油焖大虾”、“清蒸武昌鱼”、“酥鲫鱼”、“香辣福寿螺”等鲁菜、粤菜、淮扬菜,有字号,有汤有水,惟如此,才能避开铺天盖地而来的冰鲜水产品的强力冲击。
企业的思路还可以再扩大一点点,跳出“冷冻菜式”范畴,开发新产品,比如“冷冻工作餐”。做出不同档次、品种丰富、微波能加热的工作餐,有饭、有鱼、有虾、有菜、有汤,营养便捷。这至今仍是市场空白。再发展,还可以做出冷冻“烤鳗饭”、“虾肉饭”等价格在30元、50元以上档次的泰式、印式快餐。还有学生市场、早餐市场、营养餐市场等等。
当然,工业化烹饪、口味、深层速冻技术、科技含量等,这些关键性问题,是项目成败与否、产品能否尽快市场化的前提。
水产加工品在方向选定之后,还要有好的产品设计思路。比如一个企业,把产品定位于三文鱼水饺、鲟鱼水饺,甚至娃娃鱼水饺。用高档的原料去做中低档的产品,这是定位混乱。
解决以上问题,一定会有知名品牌、大型水产集团的崛起,也会有更多的金融资本包括国际资本介入,水产加工业像奶业一样超常规发展,应该指日可待。(作者系《中国渔网》水产品营销首席顾问)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