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脑出血治疗实现突破<Br>——新治疗模式国内获推广
据中国医药报河北讯 以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张祥建教授为首的《脑出血后脑损伤机制的研究与临床治疗新策略的应用》课题组凭借理论创新及其生产巨大的社会价值,日前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成为2007年度医学领域获得的最高奖项之一,这是建国以来我国脑血管研究领域目前获得的最高奖项。
该课题从多方面研究了脑出血后病情加重的病理生理机制,创新性地开展了整体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救治模式,对脑出血的诊治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脑出血后脑损伤机制的研究与临床治疗新策略的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表明该院在神经内科领域依然走在国内的领先行列。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成为我国居民第二位死亡原因。脑血管病中又以脑出血病情最为凶险,按照目前的治疗方法仍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脑出血发病后病情常进行性加重,主要原因是脑出血后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仍不完全清楚,还不能有力地干预关键环节从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为探讨脑出血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张祥建教授12年来一直致力于脑出血后脑损伤机制和治疗新策略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他的领导和组织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保定脑血管病医院和北京脑血管病医院等多家国内知名医院的知名专家组成了多中心课题组,共同致力于此项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多中心脑出血课题组应用立体定向、免疫组化、高效液相、功能性磁共振和多螺旋CT、免疫激光共聚焦、电镜、PCR、WesternBlot、Elisa、基因芯片、细胞培养、干细胞移植、微创穿刺等国内外先进技术对脑出血后脑损伤机制和治疗新策略进行了系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基础理论方面,他们通过建立脑出血模型,分别对脑出血后脑水肿演变规律和性质、灶周脑组织灌注和代谢改变、细胞凋亡等脑损伤机制进行研究,并对脑出血患者的血肿液和静脉血进行检测,从多方面研究了脑出血后病情加重的病理生理机制,提出了炎症反应网络的新概念;针对血肿对脑组织的毒性作用机制,通过动物模型证明,应用早期微创手术去除血肿可以有效地减轻脑损伤,促进组织恢复,为临床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的方法进行了实验,取得了一定成果,开拓了新的治疗空间。
在临床研究方面,针对目前治疗脑出血的药物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的实际情况,他们发明并积极推广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手术,详细研究了该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理论机制,并进一步明确手术适应证、时机、并发症及其处理等问题,使该项技术在全国大范围推广使用。此外,他们将绿色通道和卒中单元纳入研究范畴,使患者自入院就诊开始即可提高诊疗效率;与普通病房比较,卒中单元的管理模式为患者提供包括专业治疗、护理、康复、宣教等全方位服务,更有利于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课题组成员将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密切结合,得出结论:由便捷的绿色通道、早期微创手术去除血肿为主的治疗方法和卒中单元管理模式组成了脑出血治疗的一个整体化和系统化的治疗模式,可以省时高效的从始动环节上最大限度的减轻脑损伤,显著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了生存质量。据悉,该课题组成员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74篇,出版学术著作5部,获得国家专利5项,同时培训神经科医师5000多人,研究成果在全国5000多家二甲、三甲医院广泛应用,有效救治了大量脑出血患者,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