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安宫牛黄丸——“非遗”背后的传奇“密码”

  • 作者:徐亚静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4-12-25 22:53

现场制作安宫牛黄丸
  2014年12月3日,国务院正式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继2006年“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后,北京同仁堂等几家单位申报的“安宫牛黄丸的制作技艺”获批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安宫牛黄丸这一带有神秘色彩的中药急救名药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同仁堂安宫牛黄丸生产技艺的与众不同又体现在哪里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走访了北京同仁堂。

  说起传统名药安宫牛黄丸,老百姓可并不陌生,用它救命的新闻屡见报端。2004年冬,香港著名主持人刘海若在英国遭遇车祸,被国外医院诊断为植物人的她,经北京宣武医院治疗之后奇迹般地苏醒了,这其中就有安宫牛黄丸的功劳。2005年,杭州3岁男孩彭彭被歹徒劫持,在解救过程中,彭彭脑部意外受伤,急需10年前的安宫牛黄丸进行促醒治疗。消息一经报道,家里收藏有10年前甚至更久时间安宫牛黄丸的人纷纷捐药,拯救了孩子垂危的生命……

   源流
  药出温病第一方


  安宫牛黄丸采用牛黄、郁金、犀角、黄芩、黄连、雄黄、栀子、朱砂、冰片、麝香、珍珠11味药材配制而成,具有清热解毒、醒神开窍的功效。它长期以来被奉为中药“温病三宝”之首,是传统药物中最负盛名的急症用药。北京同仁堂集团顾问金霭英告诉记者:“安宫牛黄丸的处方出处可不一般,是清代名医吴鞠通根据古方‘牛黄清心丸’多次调整加减药味所成的,距今已经有216年的历史了。”

  吴塘,字鞠通,江苏淮安人(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清代著名医家,是继叶天士、薛雪之后的温病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吴鞠通19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以“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立志学医。4年后,他的侄儿患了喉疾,请了大夫以后,使用冰硼散吹喉,病情反而加重了,又请来几位大夫,胡乱治了一番,竟然全身泛发黄疸而死。吴鞠通当时学医未成,深感锥心之痛,自此更加发奋读书,精研医术。

  26岁时,吴鞠通被选贡入京,参与《四库全书》子集医学部分的抄写检校工作。在此期间,他进一步研读晋、唐以来的各家名医学说,从中受益匪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京都大疫流行,不少病人因治疗不当而死亡,吴鞠通“怀救世之心,秉超悟之哲,”在亲朋的鼓励下,施以名家叶天士奋力抢救之法,在改良牛黄清心丸的基础上,制成安宫牛黄丸等名药,一下子从危重病人中救活了几十人,自此名声大振。

  嘉庆一十八年(1813年),有感当时的医生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吴鞠通在朋友汪廷珍(时任礼部尚书)的鼓励下,撰写刊刻了《温病条辨》七卷。在《温病条辨》中,吴鞠通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学说,并结合“卫、气、营、血”理论,创造性地提出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和方法,大大地丰富了祖国传统医学宝库。“是书一出,大道不孤”,安宫牛黄丸也从此更为世人所熟知。

  但要说起安宫牛黄丸作为著名成药进入寻常百姓家,就不能不提制药名家同仁堂了。同仁堂创建人乐显扬曾是清宫太医院掌管医药档案的吏目,任职期间,乐显扬因职务之便利,阅读了大量医学典籍和珍贵的医案,对大量古方、验方、宫廷秘方和乐家的祖传配方进行了收集和整理,留下了大量心得体会。此后,在同仁堂乐家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次系统整理编辑配方的详细记录。第三次系统的修订整理是在同治八年(1870年),由乐氏第十代传人乐平泉整理校勘。这一次他更把传统配本扩展到16个门类,增收至495种配方。其中所增加的第十六个门类正是“温疫门”,而温疫门中的首药就是安宫牛黄丸。自此,这一温病经典名方得以以成药的形式为世人所熟知。

   苛刻
  铸就同仁堂品质


  “安宫牛黄丸的‘宫’,是指宫殿,君王居住在其中。如果用人的脏器作比喻,心脏就是君王,而心包就是‘宫’,“安宫”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金蔼英介绍,安宫牛黄丸组方严谨,200多年来的临床应用更加验证了它的临床疗效,它被广泛应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以及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见上述证候者。

  根据《同仁堂药目》叙,同仁堂的创始人乐显扬曾经说:“古方无不效之理,因修合未工,品味不正,故不能应症耳。”他的话在现代的意思就是,古代的药方是可以信赖和遵循的,但如若制药工艺不过关(修合未工),药品原料不合格(品味不正),就不能充分地显示相应的疗效了。这个教导和告诫一直被乐氏后人和同仁堂的制药人所铭记。

  金蔼英介绍,同仁堂安宫牛黄丸对药材的要求极为苛刻,其遵循的“上等、纯洁、地道”这六个字既是宫廷用药的标准,也是同仁堂制药标准。“上等”指必用上好药材,以安宫牛黄丸来说,则写明使用京牛黄、广郁金、当门子(麝香中最好的部分)、雄精(雄黄中的上品)、梅片(天然冰片)。

  “地道”是指用药必用道地药材,安宫牛黄丸中所采用的犀角,一定要用亚洲犀角,因为非洲犀角(广角)性热,不符合要求;黄芩则要使用承德产的条黄芩;黄连要用产于四川的鸡爪黄连;栀子一定要用红色的,因为红色的栀子成熟度最好。

  “纯洁”主要是指入药前严格去掉杂质和非药用部分。“比如说鸡爪黄连吧,它虽是药效最好的黄连,可是根都簇在一块儿,里面混杂泥土和须根,所以必须得把它扒开。去掉杂物的同时,还得把上面的毛给刮掉才行。”金蔼英说,纯洁的目的是为了“净料投料”,使所有的药材都达到洁净,这才能彻底保证制成药品的质量和疗效。

  在“纯洁”这一点上,同仁堂的要求近乎完美——郁金全部要工人用手工方式进行挑选;珍珠不光用水洗,还必须要放在豆腐里煮上2~3个小时,利用蛋白质的化学反应对污垢进行清理;朱砂里若有铁屑要用吸铁石吸走;麝香带着的毛皮要细心筛除……

  据介绍,现在,同仁堂对于安宫牛黄丸中使用的贵重药材一律实行“双把关”,也就是传统鉴别和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首先依靠同仁堂老技师的经验鉴别,然后再利用设备对原材料进行理化鉴别。同仁堂生产的安宫牛黄丸市场口碑极好,2012年销售超过5亿元,产量达10万丸。

  坚持
  200余年从未改变


  “选用‘上等、纯洁、地道’药材,采用均筛混合法、套色混合法保证药粉均匀混合;适宜的炼蜜、合坨、制丸使药性更稳定。同仁堂安宫牛黄丸的蜜丸手工裹金技艺是国家技术秘密,采用的蜡丸包装技艺,使药品质量能数十年不变,保持性状和疗效。”这是对于同仁堂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的一段最简要的介绍。“这200来字虽然点到了含金量极高的一些工艺,但离展示同仁堂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的合理精妙还差得太远。关于这些工艺,我们有一个专家委员会做了专门的整理,能写本书。”金蔼英说,这些工艺在同仁堂安宫牛黄丸的生产中仍在沿袭,“一个都没少。”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故宫博物院方面曾派人去检查故宫里存放的同仁堂老药。据老药工说,故宫里存放的一些药少说也得有上百年的历史,可是打开蜡皮以后,里面的药丸柔软、香气俱存。同仁堂制作安宫牛黄丸,不论是从下料、研配、搓制、封腊到包装,全部是手工完成。别看蜡皮包装那么简单,却可以保证药丸放置很久仍保持药效。“虽然人工成本极高,但同仁堂一直坚持安宫牛黄丸的传统制作技艺,从未中断。”金蔼英说。

  “安宫牛黄丸是传统丸剂,丸剂为原粉制剂,从表面看并不复杂。但是不同质地的药材要经过粉碎、混合、制丸、包装等工序,这就包含了许多传统的手工技艺和诀窍在里面了。”据同仁堂安宫牛黄丸生产班组负责人、首席技师张冬梅介绍,手工制作的安宫牛黄丸,基本标准是一料药必须出160丸,正负只许差1丸。一料药的分量大约是480克,折算出来则大约是3克1丸,误差控制在极小范围内。“同仁堂的药工们,据说在同仁堂生产144年安宫牛黄丸的历史上,从来都未出现过任何偏差,不仅是因为药料的贵重,更是由于制药人的诚信。”

  很多人都知道,最极品的安宫牛黄丸外面裹着一层薄薄的金箔,取其坠痰镇固的功效,这也是同仁堂的“独门秘笈”。记者在安宫牛黄丸生产线看到,工人师傅拿过一张不及邮票大的金箔,将药丸放在上面轻轻一推,就轻巧、均匀地给小药丸“穿上了金衣”。“裹金箔看上去轻巧,可其中的技巧却不简单。推药丸时,劲儿大了,金箔就会被药丸吃进去,劲儿小了则包得不瓷实。手爱出汗的人还干不了这道工序。”张冬梅说,一个工人想要把这道工序干好,至少要练半年。

  而要把黄金制成金箔,不仅需要极高纯度的黄金,还需要经过千万次的锤制,人工要求十分繁复。“听老药工们说,一两黄金能锤制延展至将近一亩地的面积,可以想见裹在安宫牛黄丸上的金箔之薄。但即便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同仁堂制作金箔的黄金一直也没有断档,而且一直是严格按照同仁堂的要求制作。

  记者看到,穿上“金衣服”的安宫牛黄丸还要放进蜡丸里,这样才能够确保药品不怕潮。工人师傅在每个蜡丸外皮上都用牛角盖了金章:安宫牛黄丸。在北京同仁堂,给药丸“打金戳”依然是纯手工操作。张冬梅说,这活儿也有难度:戳打浅了,看不清楚;打深了,会陷进蜡中。

  同仁堂集团文化传承中心主任张志红说,不论成本多高,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中药企业之一,同仁堂一直坚持安宫牛黄丸的传统制作技艺。这些技术不仅诠释了同仁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更具有独特的文化、医学、工艺、社会及经济价值。

  责任
  扛起中医药传承大旗


  多年来,同仁堂在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方面不计成本、不遗余力,这在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企业中十分罕见。“作为传承300多年的老字号企业,同仁堂有这个历史责任、社会责任,在这些方面责无旁贷。”北京同仁堂集团党委副书记陆建国告诉记者,安宫牛黄丸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是对北京同仁堂坚持以发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与技艺为己任的肯定。

  近些年来,同仁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落在实处、卓有成效的工作,曾专门出台《同仁堂集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确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并先后成立了文化与教育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文化传承中心和首席技师工作室,各司其职,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在一系列顶层设计的指导下,同仁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在技术和资料整理研究方面,组织专业团队对同仁堂“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普查,确认、整理、研究、立档了大量文史资料,并采取数字化的方式进行保护:拍摄同仁堂中医大师专题片,对《同仁堂传统配本》和《同仁堂药目》进行深入整理和研究;收集了包括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取得的有价值的相关历史资料、总结传统中药炮制规范和制药经验,如同仁堂炮制方法(1959、1998)、同仁堂137种常用中药材炮制操作方法(2005),出版《同仁堂大师医案(处方手迹)》;编纂同仁堂堂史和堂志、出版《国宝同仁堂》、《同仁堂文化手册》;今年还将组织建立同仁堂非遗数据库。

  中医药传统知识、技艺、绝活等是同仁堂乃至整个中药行业的一笔宝贵财富,然而近年来随着现代生产方式的发展、老药师和老专家的相继离世,中医药行业正面临一场传承危机。同仁堂对此早有应对,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特色师徒传承模式的沿袭,传承中医药传统知识、技艺、绝活。近年来,同仁堂实施了“金字塔人才工程”,“金字塔”的塔底是员工群体,而后是首席技师、优秀中青年人才,顶层则是“同仁堂中医药大师”、“同仁堂专家”,共七类人才。每类人才都提供相应的待遇,并提供向上一层升迁的通道。

  同仁堂还启动了海外师徒传承教育项目,建立了同仁堂中药材炮制大兴前处理基地,设立同仁堂中医大师工作室、崔庆利中药调剂首席技师工作室、于葆墀中药炮制首席技师工作室、同仁堂教育学院,今年还将建立同仁堂海外医师进修工作室。同仁堂对师徒传承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例如同仁堂专家享受月工资最高7000元(税后)的待遇,特技传承师(师傅)每人给予一次性奖励1万元(税后);师带徒,师傅每带一个徒弟,每月可享受最高达700元的津贴。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师徒传承的工作平台和体系,目前已经形成了千余人的同仁堂传统技艺传承梯队。

  “传承正宗的中医药文化,发扬传统技艺、技术、绝艺等,是同仁堂肩负的责任。未来,同仁堂还将继续沿着‘既是经济实体,又是文化载体’的道路,打造老字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传承最好的中医药文化,引领中医药行业不断前行。”陆建国说。(本报记者  徐亚静)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