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云南食品工业销售额超千亿元
食品工业是云南省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打造高原产业品牌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因总体消费环境处于长期低迷状态,食品工业整体业绩良莠不齐。但食品工业作为云南省打造高原产业品牌的重要领域,“十二五”期间,云南省食品工业仍然保持了快速增长,食品工业销售额从2010年的392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050亿元,以年平均22.52%的增长速度位居云南省行业前列。
一批有影响的品牌浮出
“十二五”期间,云南的食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不断壮大,在规模化、聚集化上有很大提高。出现了如“昆明雪兰、勐海茶叶、昆明拓东调味食品”等一批具有全国市场影响力的本土品牌,也出现如“伊利、双汇”等外省入驻云南的优秀食品企业,形成了强大的云南食品军团,取得不俗成绩。
据云南省食品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0年全省单位资产仅为0.76亿元,到2014年,就已达到1.44亿元,资产增长89%。2010年,1亿元产值以上的企业仅有50家,到2014年就已经发展至174家;2010年,云南省并无10亿元产值的企业,到2014年已经发展至9家,且20亿元产值的企业有5家。
数据显示,2015年,云南啤酒产量达到105万吨;乳制品产量达到55万吨;茶叶产量实现36.5万吨,其中精制茶15万吨,排名全国第一。此外,白酒、葡萄酒、蔗糖、食用油、肉类加工规模均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食品行业发展亟待创新
回顾“十二五”期间,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速放缓形势之下,食品工业增速有所回落。有业内人士提出,目前已经出现了食品“卖不动”的现象。对此,云南省食品行业协会会长郭福生表示,食品行业的发展依然随着国民经济的走势而变化,新常态下,食品行业需要调整转变经营结构。
郭福生介绍,在全国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银行贷款困难,民间借贷利息高,使得企业融资困难,由此造成难以扩大生产、投资停滞的问题,这又进一步导致企业无利可图。同时,企业在产品创新上不足,产学研结合不到位,目前,行业研发投资不到销售额的1.5%。企业间同质化现象严重,特色不突出。如白酒、饮料、瓶装水、茶叶存在产品雷同问题,差异化发展不够。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云南食品行业已经到了需要探索新营销渠道的时候,市场也在不断倒逼企业进行创新和适应新形势,但目前云南省还有很多企业没有适应电商销售的模式。”郭福生认为,“互联网+”推动传统产业的发展,“互联网+”是食品科技与食品经济的有机结合,食品企业是“互联网+”的载体和主体,借助互联网重构生产要素,创新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需求,是食品企业实现新常态下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大项目将成新增长点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当前创新是云南省食品行业的最大不足,食品行业研发投资不到销售额的1.5%,低于其他产业。”郭福生表示,自我开发能力欠缺、产学研结合不到位是目前制约云南省食品行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十三五”是调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和阵痛期,“十二五”期间,杨林、宝丰、玉溪九龙、楚雄、大理啤酒等工业区是食品行业的增长的亮点。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大理50万吨啤酒、伊利10万吨乳制品、双汇5万吨肉类加工等大项目的投产,将成为“十三五”的新增长点。他表示,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的规模和聚集度是云南食品工业发展的出路。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