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早期干预比治疗更重要

  • 作者:白京丽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6-11-25 14:11

  中华医学会、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中国健康基金促进会联合举办的2016年健康大讲堂近日在京开讲,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脑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张微微从脑卒中危险因素和如何防治为来自各个领域的600多位老年朋友进行了详细讲解。她强调,鉴于我国脑卒中“后备”人群庞大,脑卒中早期干预比治疗更重要。

  张微微介绍,从我国第三次死因调查看,脑卒中已成为我国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我国现存脑卒中患者700多万名,每年新发病例近200万例,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丧失工作能力的占到60%。我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龄人口已接近16%,超过了国际标准的13%,这表明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我国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等疾病人群基数庞大,他们是脑卒中的“后备”人群。因此,提高对脑卒中的认识,加强对脑卒中的防治已迫在眉睫。

  张微微说,脑卒中像肿瘤一样具有“潜伏期”,至少有8~10年,这是由于大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是漫长的,因此预防脑卒中可以从“潜伏期”开始。临床研究发现,可能发生脑卒中的个体,有高血压不认真服降压药、糖尿病不注意饮食控制以及吸烟、伏案工作时间太久等因素。有研究表明,给65岁以上的老人做核磁,发现一半人有腔隙性梗死;给80岁的老人做核磁,发现全部都有腔隙性梗死。腔隙性脑梗死的人,是否发生偏瘫、失语等卒中症状,关键是看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部位。她说:“我在临床遇到一个病人,57岁,在内囊发生腔隙灶,这个地方是神经纤维最集中的地方,因此造成左侧面瘫和半身不遂。”除部位关键外,还有一类70~80岁的患者,在做头部MRI(磁共振成像)时,发现脑内有多发腔梗,患者生活完全自理,但认知功能严重减退。

  张微微指出,防治脑卒中首先要防治卒中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分为不可控和可控因素。不可控是指年龄、性别、家族遗传。可控因素是指引发脑卒中的各项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肥胖、吸烟等,高血压和心脏房颤最易导致脑卒中。既然脑卒中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高龄等,如果具备上述三条就可判定为脑卒中的高危人群,如果已发生过一次卒中,就成为极高危人群。

  因此,利用脑卒中“潜伏期”来控制可控因素就是将脑卒中防治关口前移、重心下沉,以降低我国发生脑卒中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防治脑卒中,每年的体检很重要,每年做一次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判断颈动脉有没有长斑块,斑块是否稳定以及斑块大小和是否导致颈动脉狭窄。如果是不稳定斑块就易发生脑卒中,一定要引起重视,并去医院进行积极治疗。目前,超声是最简单的无创检查。

  张微微强调,合理的饮食和起居非常重要,不要打破自己几十年的生活规律。要克制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酒、熬夜等,这些都可导致脑卒中发生。(本报记者 白京丽)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