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青岛市副市长黄龙华--解码捍卫舌尖安全的“青岛模式”

  • 作者:庞雪 颜炳霞 张斌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7-03-28 15:23

近年来,青岛市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抓手,大力推进“食安青岛”城市战略,积极开展包括食品安全在内的“七项治理”,努力探索具有青岛特色的治理模式,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2016年,该市食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8%,比创建前提升了1.6个百分点;群众满意度达到83.19%,比创建前提高了近15个百分点,均为历史最高水平。在创建过程中,青岛食品安全工作是如何取得“双提升”的可喜成果的,本报记者专访青岛市副市长黄龙华,解码捍卫舌尖安全的“青岛模式”。


记者:近年来,青岛食品安全工作在全省考核中连续名列第一。青岛市在创建工作中的亮点颇多,您觉得是什么样的动力让青岛的食品安全工作取得这样的成绩?


黄龙华:青岛食品安全工作之所以不断上台阶、上水平,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市委、市政府严格落实中央关于食品安全“党政同责”和“四个最严”要求,将其作为重要的城市战略部署推进。这套战略体系具体来说就是“五个一”:一个战略目标,立足“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提出“创建全国食品最安全城市”的目标,并纳入“建设幸福宜居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总体城市定位,将部门工作上升为城市战略。一部规划,“食安青岛”历史上首次专章写入全市“十三五”综合规划,食品安全治理由部门治理转为市政府“七项治理”重要内容,“十三五”末,食品安全总投入将超过10亿元。一项“主官”工程,创建以来,各级相关部门严格落实党政同责,党委、政府“一把手”每年至少分别研究两次食品安全工作,亲历亲为、主抓创建。一套强力考评,将食品安全在全市综合考核中所占比例由1.4%提高到3.5%,权重与公共财政收入增长同列定量指标第一名。2016年,将创建指标与群众满意度合并考核,权重达到全市综合考核的30%。一把问责“利剑”,出台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办法,明确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承担食品安全主要责任,逐级签订责任书,让食品安全压力传导到每个人身上,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记者:青岛这两年的创建工作比较多的提到了“青岛模式”这个关键词。“青岛模式”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模式?


黄龙华: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过程中,我们坚持“一城一策”战略,在法治框架下积极探索具有青岛特色的食品安全治理模式。总体上来说,这个模式可以用四大治理来概括,分别是从严治理、精准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


在从严治理上,青岛市按照“四个最严”要求,在全市逐级确定执法办案目标,还在公安、食安、农安“三安联动”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构建了监管、侦查、检察、审判“四位一体”的严厉处罚机制。在精准治理上,这两年,我们在抓好面上监管工作的同时,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筛选治理关键,通过抓住一个重点、规范一个领域、管好一个行业。在系统治理上,全面推行农产品准出认证制度,在93个涉农街道(镇)建设农产品检测室,将全市1960余家农产品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现代农业园区全部纳入产地准出管理;出台《关于加强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的暂行意见》,全市主要的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并在所有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商场、超市实行准入管理。在综合治理上,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牵头抓总作用,妥善处理好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等既涉及食品安全又涉及民生就业和经济发展的复杂性问题。


记者:据悉,青岛这两年还开展了高标准检验检测、市场质量保证金制度、“笑脸食安地图”等一系列创新工作,您能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吗?


黄龙华:创新是推动工作不断向前的永恒驱动力。这两年,我们围绕“四大治理”,采取了系列创新举措,全面提升了食品安全监管能力。


第一,实施超国际标准的检验检测。青岛市政府从2012年起连续五年将食品安全检测列入12件市办实事之一,充分发挥抽检对执法的支撑作用。每年对标香港安排6.5万批次的定性定量检测任务,2016年全市实际完成定性定量检测10万批次,远超国际标准。将6.5万批次抽检任务的90%用于监督性抽检,致力于发现违法犯罪线索。


第二,探索“契约自律”下的“严格市场”。近年来,青岛探索创新运用民事协议,把市场自身的纪律、规则挺起来,用“看不见的手”搭建公平有序的“严格市场”环境,激发市场自我规范、自我净化的内生机制。一是实施市场主办者质量保证金制度。青岛在全国率先采取协议方式,对全市115家批发和农贸市场主办者收取质量保证金1500万元,规定市场内业户发生违法违规行为,除依法处罚业户外,还要按协议扣除市场主办者的保证金,督促市场主办者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二是实施不合格农产品供货商退市制度。通过市场主办者与供货商签订协议的方式建立了市场淘汰机制。截至目前,全市已清退200多家不合格农产品供货商。这两项市场管理制度实施以来,青岛市场抽检合格率由86%提升到96%。


第三,推进“互联网+”时代的“阳光监管工程”。一是大数据“笑脸地图”。对全市2万余家持证餐饮单位进行了笑脸等级评定,并逐步纳入腾讯智能地图,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微信查询笑脸饭店,导航前往就餐。就餐后还可点赞评价,通过发挥公众“用脚投票”作用,加速全市餐饮业的优胜劣汰、换档升级。二是全链条“食安亮化”。除了对7582家饭店和学校幼儿园食堂实施“明厨亮灶”外,还将亮化工作向农产品加工、食品生产、流通环节延伸,建立了0.5亩以上种植规模韭菜生产地图,对794家生产企业、162家商场超市实现了亮化,基本覆盖全市所有大中型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亮化单位合格率接近100%。


记者:走在青岛的街头上,随处可见“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我是主角”的宣传语。青岛市在社会共治上采取了哪些举措?


黄龙华:创建以来,青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出了“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我是主角”活动,包括我是食安评委、我是食安侦探、我为食安代言、我来眼见为“食”等系列活动安排。这些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坚持创建好不好、市民说了算,改变以往政府组织、群众围观的局面,让创建理念和食安意识真正随风入夜、浸润人心。


首先,确立了鲜明的舆论导向。制定了新修订《食品安全法》出台后全国首个规范食品安全宣传工作的意见,规范了媒体报道行为,避免了因不实报道、负面炒作引发的社会恐慌。创建以来,全市正面报道同比增加50%,负面舆情下降40%。


其次,开展了全城总动员式的宣传发动。在学校、社区、企业、媒体、重点道路区域五大宣传阵地实现了创建宣传全覆盖。建设了6000多个科普宣传站;开设了“手机食安课堂”,每年为2000万人次发放科普知识;打造了官方微信平台,粉丝量达15万人。


最后,坚持了零距离的群众互动。每年通过官方微信举办两次问计于民暨满意度调查活动,将群众反映的问题全部纳入整治重点。建设了“校车食安课堂”“公交流动课堂”和“食安号”地铁专列,在全市1600辆校车、1000辆公交车和地铁专线上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培育了独具特色的“流动食安文化”。依托有关媒体社区报,采取直投入户方式向35万群众普及食安知识。在全市各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农村大集等设立了200多个常设便民快检点,为市民提供面对面的快检和科普服务。


记者:这两年青岛的创建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下一步有何打算?


黄龙华: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创建永远在路上。青岛尽管做了一些工作,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下一步,我们将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坚持“放、管、服”并重,不断推进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捍卫好全市人民“舌尖上的安全”。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