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生物医药创新高地,北京还缺什么?
中国食品药品网 记者 落楠 报道 北京如何成为生物医药创新的下一个高地?日前,在第二十二届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上,多位行业人士围绕此话题展开讨论。
“我国有1600多名院士,其中在北京生活的有380多名,其比例之高,全国其他省市无法相比。”在迪安诊断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姚树列看来,大量高端人才的集聚已成为北京加快科技创新的独特优势。
北京加科思新药研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印祥介绍,在北京亦庄等地区,人才结构均衡、人才流动环境较好,为生物医药创新研发营造了便利条件。“北京的优势不只是高端人才集聚。”王印祥说。
本草资本合伙人刘千叶补充:“生物医药需要原创科学,北京科研机构众多,药物需要进入临床转化,北京的临床资源在我国最为丰富,而创新需要的人才资源,北京也已经具备。优势叠加下北京没有理由不成为一个生物医药创新中心。”
提起生物医药创新,行业内首先想到的便是上海张江。拥有众多优势,北京的生物医药创新却欠点火候。问题的症结何在?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席总裁张强将之归因于学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未能有机结合。“北京的研发实力尤为强劲,但是产业经济(基础)略显薄弱。其中创新的关键点之一是创新成果要进入市场。”他介绍,北京的研究人员所追求的往往是纯学术和高水平的论文,对产业发展的关注度相对低,科研对产业的支撑力不够,以至于很多企业创新中心在北京、产品市场化时却在其他省市。他认为,北京有很多强大的研发平台,但强者和强者之间形成的合力却不够大,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相关部门协调。
王印祥表示,营商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北京,很多问题避无可避,不是某个开发区政府的政策就能解决的。“一些生活上的问题,让很多初创型创新企业感觉,在这里的生活成本和运营成本相对较高。”他说。
刘千叶则指出,北京生物医药缺乏一个突出的主题。“生物医药的创新和发展是需要很多互动和交流的,需要整体的氛围。”在她看来,形成一些特色的小集群,促进同行间思维碰撞、产生火花,是北京生物医药创新的下一步。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广纳良计善策 及时回应民意 提升监管实效 国家药监局5年办理1573件建议提案
近日,从国家药监局传来消息,2022年国家药监局承办的全国人大代表建议(议案)、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共306件,已全部完成办理。近5年来,国家药监局承办全国人大代表建议(议案)、全国政协委员提... 2022-11-14 20:10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