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压力大运动少易患乳腺癌
多年来,乳腺癌始终是中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也是女性从年轻到老都需要密切注意防范的恶性肿瘤之一。近日,在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风信子康复之家共同主办的“认知肿瘤,科学防治”女性相关肿瘤宣教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徐兵河教授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乳腺癌是与雌激素密切相关的一类肿瘤,而当前很多女性高热量、高脂肪的饮食习惯,加之工作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缺乏运动等,都会引起内分泌的紊乱,从而导致乳腺癌的发生。因此,提高女性对乳腺癌发生发展的认知,对降低我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风险至关重要。
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在20岁后迅速上升
尽管目前乳腺癌的发病高峰在五六十岁,但年轻女性对乳腺癌的防范也不能掉以轻心。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全国乳腺癌统计数据,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在20岁以后随年龄迅速上升,并于55-60岁达到高峰;死亡率则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升高,25岁后增长迅速于60岁年龄组达到第一个高峰,并于85岁以上年龄组达到死亡高峰。但需要注意的是,女性对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及相关症状的认知水平较低,尤其是35岁以后女性人群。
有研究表明,我国中老年女性与年轻女性的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差异较大,年轻女性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较高、肿瘤细胞分化较差,更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而且临床分期较晚,治疗后更容易复发和转移,预后较差。虽然乳腺癌的患者数量一直在不断攀升,但通过早期自查和筛查,早期乳腺癌被治愈的几率很大。徐兵河表示,乳腺癌并非单一疾病,而是由不同亚型组成的一组疾病,包括管腔A型、管腔B型、HER2过表达型以及三阴性乳腺癌。不同乳腺癌亚型的预后存在明显差异,医生会根据乳腺癌患者的分子亚型选择不同的治疗策略。
性激素水平异常是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乳腺癌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吸烟、饮酒、肥胖、精神压力过大以及初产年龄过晚、未生育、未哺乳、多次流产等因素。
徐兵河表示,遗传性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的5%-10%,非遗传因素有关的占90%以上,这里面的因素很多,但需要注意的是,乳腺癌作为与雌激素密切相关的一类肿瘤,性激素水平异常是女性乳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主要受女性生殖因素的影响,如初潮年龄早、初产年龄晚、绝经年龄晚可通过延长女性乳腺暴露于雌激素的时间而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城市女性初产年龄较晚、未产、母乳喂养时间减少(甚至不哺乳)等所占比例远高于农村女性,导致其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更高。
为什么以前乳腺癌患者较少?徐兵河表示,主要是生活方式的影响。“过去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饮食以瓜果蔬菜居多,一年也吃不了几顿肉,现在是天天吃。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它也容易转化为雌激素,使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异常增高,就容易得乳腺癌,特别是绝经后肥胖的女性。”徐兵河说,还有一个影响雌激素平衡的重要因素是精神因素,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加之运动量少,也会导致女性激素水平分泌的平衡失调,免疫功能下降。
每到年底,很多女性的体检表上就会出现乳腺增生或乳腺结节的字样。徐兵河说,乳腺增生其实也是内分泌紊乱的一个表现,女性的生理期28天左右,一般是很规律的,但是在精神、饮食、作息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下,对内分泌产生影响,引起紊乱,从而对乳房产生刺激。
对于乳腺癌的防范,徐兵河表示,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的乳腺检查是重要的防范举措。平时多吃蔬菜水果等低热量食物,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高能量食物,多运动,精神上多放松,定期进行检查。而对于有家族史的女性,应尽早到医院进行检查。40岁以上的女性,建议每年做一次乳腺B超及乳腺钼靶的筛查。
乳腺癌治疗“离不开西医也离不开中医”
“现在中国的乳腺癌患者几乎都吃中药,这与我国数千年的传统医药文化有关。”徐兵河表示,乳腺癌治疗离不开西医也离不开中医,中医药可以在肿瘤治疗的各个阶段发挥作用,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甚至延长生存期。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说害怕手术或者药物的副作用而拒绝治疗,导致丧失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徐兵河表示,目前,乳腺癌的综合治疗已成为临床医生的共识,而个体化治疗就是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根据肿瘤的不同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特点、病期、病情及患者的全身状况,对每个患者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获得最佳疗效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节约卫生资源。
“中医药的一个特点是辨证施治,都是个体化治疗,每一个患者吃的中药都不一样。所以很难进行随机分组的临床研究,比如吃中药和不吃中药,到底哪个更好一些,做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吃中成药的话,理论上我觉得不是特别合适,因为中医还是讲究辨证施治。如果每个病人吃的中药都不一样,最后做分析也很难,也不能推广到所有的病人,必须凭这个中医大夫个人的经验。”徐兵河说,未来,在乳腺癌的治疗方面,还是希望中西医能有更多的合作。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