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晒霜能进入血液?还需平常心看待
5月6日,《美国医学会杂志》刊载了一篇文章称,仅需一天,防晒霜里4种化学成分(阿伏苯宗、二苯酮-3、奥克立林、依莰舒)就会被吸收进入血液,且受试者血液中这4种化学成分都超过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允许的水平。这一研究引起人们对防晒霜潜在毒性的担忧。
舆情走势和关键节点
以5月6日~5月16日为监测时间段,通过中国健康传媒集团食品药品舆情监测系统查询分析发现,网民关注度远高于媒体关注度。
第一阶段:《美国医学会杂志》刊登相关研究,引发网民热烈讨论,微博平台成为主要舆论场,舆情达到峰值。
在微博平台,有关“防晒霜或含有害成分”的话题阅读量达2.9亿人次,讨论量达5万人次,微博网民的热烈讨论使舆情走高,直至顶峰。
其中,@新浪新闻于5月7日发表微博【新研究:防晒霜或含有害成分,可能导致内分泌问题和过敏】,转评量近2万人次。网民观点主要集中于5个方面。一是认为化妆品都含有化学成分,具有一定危害。如@沙雕的那些事:“只要是化妆品一类的不是都应该有害嘛。”@曾珈育儿:“任何化妆品都含有化学成分,哪怕号称纯天然母婴可用的也会添加合理量的防腐剂,不然如何保持稳定性呢?”二是认为不涂防晒霜危害更大。如@O_Duok:“我能确定不防晒会变黑、容易长斑、容易老化,在紫外线辐射严重地区还会晒出皮肤病、皮肤癌!”三是追问防晒产品的安全性。如@马梓馨15:“到底哪个牌子的防晒霜含有害物质?还是所有的防晒霜都有有害物质?”四是认为国内媒体捕风捉影、歪曲原文。如@Leiosa:“人家给出的结论是‘毒性需要进一步研究,但这并不妨碍人们使用防晒霜’,没有提到任何‘含有害成分的’。国内媒体真的爱瞎误导人。”五是建议使用物理手段防晒。如@大白白白白啊:“是时候用口罩、墨镜、帽子、冰袖、防晒服包裹严实了。”
第二阶段:媒体发表科普文章,专家发声,舆情迅速平息。
5月8日起,科普文章出现,舆论趋于理性。5月9日,《解放日报》刊发《防晒霜进入血液的化学成分超标?专家:应考虑剂量因素,防晒仍旧重要》。文章援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陈小英观点认为,对于实验中受试者出现过敏症状,目前尚无证据表明究竟是剂量还是成分所致。陈小英表示,网络上传播的信息有断章取义之嫌,大众无需过度担心,做好防晒仍非常必要。
5月13日,《新京报》刊文《防晒霜有毒?别慌!送你一份〈皮肤防晒专家共识〉》。文章总结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专家们的观点,提供多种防晒方法。
5月14日,《生命时报》刊登《防晒霜还是利大于弊》指出,出门涂防晒霜很有必要,防晒霜能保护皮肤在一定程度上不受紫外线伤害,防止皮肤过早衰老、长皱纹、松弛,预防晒伤、长斑、鳞状细胞癌、光线性角化病等。
媒体报道分析
夏日来临,防晒霜作为夏季必备产品本身具有一定的话题度,此次无端陷入“有害”舆情风波着实让公众大吃一惊。权威医学杂志上发表的最新研究显示,防晒霜的有效成分不只停留在皮肤表面,而是能够进入血液且严重超标。虽然毒性和有害性尚未证实,但这一结果已经出乎公众意料了。许多“标题党”以此为契机,使用“或含有害成分”的不确定说法迷惑大众、吸引大众眼球。
其实,国内媒体误读国外报道并不少见,此次“防晒霜或含有害成分”事件与近期发生的“布洛芬安全性风波”事件相似,都是源于国外的消息被国内某些媒体过分解读、夸大危害而造成的误解。不同之处在于,布洛芬是真的由于存在安全隐患而被召回,而防晒霜则是源于科学实验的研究结果,而这个结果究竟是好是坏、有多大危害都仍是未知数。但是仍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微博上惊人的阅读量和讨论量也显示了公众对于化妆品安全极为关注。
近年来,化妆品舆情逐年上升,敏感度也有所提升。染发膏、洗发水含致癌物,面膜含糖皮质激素,口红含铅等一系列化妆品安全问题不断困扰公众。有关部门应把好质量关、审好合规关,同时也应带领公众闯过“知识关”,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守护公众的“美丽愿望”。(宋元栋)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风向标:职业化专业化药品检查员体系进一步完善
7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职业化专业化药品检查员队伍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坚持职业化方向和专业性、技术性要求,到2020年底,国务院药品监管部门和省级药品监管部门基本完成... 2019-08-05 17:47网易考拉再陷售假风波 电商打假任重道远
在彻底解决假货问题上,除了电商平台需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大对进货渠道的监督力度外,还需要更多“较真”的消费者积极参与打假。当然,监管部门也应不断加大打假的力度,让造假售假者付出高昂代... 2019-06-21 09:58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