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囊】中医之心与心病
“心”是五脏中一个重要的脏器,心的实体位于胸腔之内,两肺之间,横膈之上,形如倒垂未开之莲蕊,外有心包护卫,《素问·灵兰秘典论》称之为“君主之官”。明代医家将心区分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明·李梴《医学入门·心》曰:“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神者,气血所化,生之本也,万物由之盛长,不著色象,谓有何有,谓无复存,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者是也。”此“血肉之心”即指解剖之心,“神明之心”则相当于脑的功能。
心的功能
主血脉 心主血,即心搏动泵血以输送血液于全身而濡养脏腑形体官窍。只有心气充沛、阴阳协调,血液才能在心气推动下正常输布。心主血的另一内涵是心有生血的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后世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提出“心之能事,又主生血”。心总司一身血液的生成及运行,故《素问·五脏生成》曰:“诸血者,皆属于心。”
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脉通畅。《灵枢·决气》曰:“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其充在血脉。”心主血脉当以血脉的结构及功能正常为基础,卫行脉外以固护,营行脉中以充养,营卫和调是维持血脉功能的重要条件。
主神明 中医脏象中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归于五脏,并且主要归于心的生理功能,为此提出了心主神明的论点。《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主神明,又称心主神志或心藏神,是指心有主宰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和人体心理活动的功能。神明,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泛指人的整体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之神,指人的心理活动,中医传统上称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主神明的物质基础是“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生命的存亡。一方面,心神主宰和调节全身生理活动,包括心脏本身的搏动和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另一方面,心神有赖于心血的濡养,才能发挥正常的主宰作用,故《灵枢·本神》说:“心藏脉,脉舍神。”
心之为病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心血管疾病成为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而“心主血脉”“心主神明”理论在临床上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心之为病主要因为心主血脉之职失司或心主神明功能紊乱,前者表现为血脉不畅,瘀滞不通之胸痹、心失所养之心悸、水饮内停之喘证、清阳不升之眩晕、血溢脉外之紫癜、卫外失固之自汗;后者则与不寐、郁证、痴呆,甚则中风等情志疾病有关。病理情况下,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常相互影响,如紧张、愤怒、焦虑等心神变化,常可伴有面色和脉象的改变以及心胸部感觉的异常;反之,心血不足,或血行失常,则会出现精神恍惚,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或烦躁、神昏狂乱等心神失常的表现。
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反映于脉象、面色、舌色以及心胸部感觉等方面。若心之气、阳充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可见脉象和缓有力,节律均匀,面色红润光泽,舌色红活荣润等。若心之气、阳不足,血液亏虚,或脉道不利而血流不畅,则脉象细软无力或结代,面色无华或晦滞,舌色淡白或紫暗,并见心悸、怔忡等;若心脉痹阻严重,则见面、舌青紫,心前区憋闷,甚则刺痛,脉细涩或结代等;心之阳、气亢盛或阴虚火旺,又可见脉数、舌红等症。
心病治法
补心血 适用于心血不足、血不养心或心脾两虚等病症,方选归脾汤、酸枣仁汤加减。常用药物:当归、熟地、白芍、桂圆肉补血养心,党参、黄芪、白术益气生血,远志、酸枣仁养心安神,木香醒脾理气。如不寐较重者,酌加五味子、柏子仁有助于养心安神,或加合欢花、夜交藤、龙骨、牡蛎镇静安神。
滋心阴 适用于心阴不足、阴虚火旺、心神不宁等病症,方选天王补心丹、生脉散、麦味地黄汤、甘麦大枣汤加减。常用药物:麦冬、天冬、玉竹滋养心阴,生地、玄参滋肾养心、丹参、当归补血养心,远志、柏子仁养心安神,酸枣仁、五味子敛心气,宁心神。
益心气 适用于心气不足、心神失养之病症,方选桂枝甘草汤、养心汤、炙甘草汤加减。常用药物:黄芪、党参、炙甘草、茯苓补益心气,当归、丹参、红花、川芎活血通脉,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茯神养心宁神,陈皮调中健脾。若心肾气虚,动则短气喘促,加五味子、紫石英兼纳肾气。
温心阳 适用于心阳衰弱、心阳欲脱之重症,方选参附汤、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常用药物:附子、肉桂补心阳,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补益心气,宁心安神。出现心阳欲脱者,急用参附、四逆合方,并加龙骨、牡蛎、山萸肉以回阳益气,救逆固脱,若因阴竭阳亡,酌配五味子、麦冬救阴以扶阳。
化瘀血 适用于心血瘀阻、心脉不畅等病症,方选血府逐瘀汤、失笑散、桃红四物汤加减。常用药物:当归、丹参、川芎养血和络,桃仁、红花化瘀通络,郁金、枳壳、沉香行气活血。心神不安,心悸甚者加珍珠母、龙骨镇心安神。
清心火 适用于阴虚火旺之心悸、心烦、舌糜、失眠等症,方选朱砂安神丸、栀子豉汤、导赤散加减。常用药物:黄连、山栀、竹叶清心泻火,朱砂镇心安神,当归、生地补养阴血,甘草梢清热泻火,导热下行。
祛痰湿 适用于痰浊壅阻之胸闷痛、气短、喘促等症,方选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桂枝汤、二陈汤加减。常用药物:瓜蒌、半夏、郁金化痰泻浊,薤白、桂枝、甘草通阳,桔梗、枳壳行气宽胸。如胸部闷痛严重,可加入干姜、陈皮、厚朴增强通阳豁痰,温中理气功效,如兼见瘀血,可加当归、赤芍、川芎、红花等活血祛瘀之品。
豁痰浊 适用于痰浊蒙蔽心神,以神昏、神志痴呆、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证,方选黄连温胆汤加减。常用药物:郁金、黄连、竹茹清化痰热,竹沥、半夏、胆星、远志、石菖蒲豁痰开窍,茯苓、陈皮理气化痰。若痰热内盛,舌苔黄腻,大便秘结,加礞石、大黄下其痰火,痰浊闭窍,神志不清者,加服苏合香丸。
通脑络 适用于瘀血阻滞脑络、头痛、眩晕、痴呆等症,方选通窍活血汤加减。常用药物: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麝香、老葱通阳开窍,活血通络,地龙、全蝎活血通窍。痰涎偏盛者,加半夏、胆南星、竹茹。
交心肾 适用于心肾不交,阴阳失调之心悸健忘、虚烦少寐、头晕目花、耳鸣、梦遗等症,方选交泰丸加减。常用药物:黄连、山栀、知母清泻心火,生地、玄参、麦冬、杞子滋阴清热。心神不宁,心悸不寐,加朱茯神、磁石、龙骨、牡蛎镇心安神;相火偏旺,加黄柏、地骨皮清泄郁热;疼痛酌加三七、蚕沙、琥珀、苏木、生山楂、徐长卿;胸憋酌加生芪、仙鹤草、扁豆衣、葛根、槲寄生、鹿角霜;浮肿酌加泽兰、白花蛇舌草、车前草、泽泻、王不留行、葶苈子;痰盛酌加天竺黄、莱菔子、海藻、海蛤壳、生牡蛎、浙贝母;纳呆酌加大腹皮、连翘、焦三仙、生内金、芦根、砂仁;舌紫酌加水蛭、生山楂、赤芍、红花、鸡血藤、土鳖虫;苔腻酌加茵陈、泽泻、莱菔子、制军、生山楂、炒苍术;脉细酌加枸杞、黄精、首乌、灵芝、生杜仲、炒白术。
中医治疗心病特别强调综合优势,不能单取药疗,应当配合食疗、体疗、意疗,“四疗”并驾,方取效明显。可用于食疗的食品有:薤白、洋葱、萝卜、豆芽、扁豆、红枣、生姜、米醋、胡椒、茶叶、蜂蜜、木耳、莲肉、桃仁、山楂、猕猴桃等。心病患者要强调适量活动,不可不动,不可大动,活动应以不感疲乏为度。心病患者的意疗原则应当是: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虑以养其神,省语言以养其心,绝私欲以养其情。
(摘自《青囊 ·辛夷花开》陈寿仁主编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齐桂榕)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