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对途径、用对次数、找准时间——吃药也要讲究“天时地利”
“是药三分毒”,用药不当常导致严重后果,甚至需入院治疗。因此,安全用药关乎每个人的健康。而掌握正确的药品使用方法,正是安全用药的关键一环。
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目前临床上有40多种给药途径,不同给药途径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身体对药物的吸收速度。按照药物吸收速度由快至慢的顺序,可以将给药途径排序为:静脉注射>吸入>舌下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给药>口服>外用。
给药途径可归纳为胃肠道给药、注射给药、呼吸道给药、经皮给药、局部给药5个类别。
胃肠道给药包括口服、舌下给药和直肠给药。通过这种途径给药,药物从胃肠道被吸收进入全身循环。口服给药是最常用,也是安全性、方便性、经济性较高的给药方法。口服给药时,药物吸收较慢且不规则,容易受药物自身的理化性质、胃肠蠕动、胃排空率、肝脏首过效应以及食物等因素影响,所以不适用于急救、昏迷、呕吐、吞咽有困难的病人。舌下给药是药物从位于舌下的血管吸收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迅速产生治疗效果,例如硝酸甘油片、速效救心丸等常用此类给药方式。在患者呕吐或意识消失的情况下,经常通过直肠给药,但直肠吸收往往不完全,对病人而言不方便且不舒服,所以居家不建议使用这种方法。
注射给药包括静脉注射、肌内注射和皮下注射等。静脉注射是以直接注射或输液的方式将药物直接注入静脉血中,可迅速达到所需要的血药浓度,因而作用迅速,适用于紧急治疗的情况,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操作;缺点是存在感染风险、局部疼痛、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和静脉炎等不良反应。肌内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射进肌肉(如臀中肌和三角肌),起效比静脉注射慢。皮下注射是将少量药物注射到皮下组织,仅适用于对肌肉组织无刺激性的药物,药物吸收速率通常均匀而缓慢,因而作用持久。
呼吸道给药包括吸入、滴鼻等。气体或挥发性药物通过口腔或鼻腔吸入后,由肺上皮和呼吸道黏膜吸收。由于其表面积大,药物可经这一途径迅速进入肺和血液循环产生局部或全身效应,尤其是对肺部疾病,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主要缺点是药物剂量不易控制,用法相对较麻烦。滴鼻剂的临床应用包括鼻腔局部消毒、消炎、收缩血管和麻醉等,具有吸收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使用方便的优点,特别适用于易被胃肠道破坏的药物及不易或不愿口服及注射的患者使用,尤其适合于儿童。
经皮给药是将药物做成液体制剂、膏剂、粉剂、糊剂、贴剂,涂抹或粘贴在皮肤上,达到消毒、预防或治疗作用的一种外治疗给药方法。皮肤表层有脂质屏障,所以很少有药物能迅速穿过完整的皮肤,脂溶性越强的药物越容易被皮肤吸收,这种途径多用于皮肤消毒、治疗局部皮肤病,也用于小剂量长时间发挥作用的治疗,如治疗疼痛的贴剂或膏剂等。
局部给药包括滴耳、滴眼等。滴耳是将药物滴入耳道,以达到清洁、消炎的目的,主要用于耳道感染。如果患者有耳聋、耳道不通或耳膜穿孔等情况,不建议使用。滴眼是用滴管或眼药滴瓶将药液滴入眼睛,以达到杀菌、收敛、消炎、麻醉、散瞳、缩瞳等治疗或诊断作用。患者居家治疗时,局部给药使用更广泛,对人体副作用较少,相对安全、方便。
把握好给药频次
居家用药时,部分患者可能会根据自身疾病状态随意增加或减少给药频次,这是不科学、不安全的。
一天之内用几次药是根据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长短决定的。半衰期长的药物体内消除慢,药效维持时间长,用药间隔时间应较长些,如1天1次,最好每天固定一个时间吃药;如1天2次,则给药间隔是12小时。反之,半衰期短的药物体内消除快,药效维持时间短,要达到维持药效的目的,给药间隔时间应相应缩短,给药频次增加,如1天3次,给药间隔是8小时;1天4次,给药间隔是6小时。部分药物是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一般给药频次越少,患者的依从性越好,所以很多长期口服治疗慢性病的药物被设计成缓释剂型,以减缓药物释放的速度,维持较长的药效。此外,还可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年龄及病情,适当调整给药间隔时间,以保持相对稳定的有效治疗浓度,维持血药浓度的平稳。
找到最佳给药时间
人体的内环境(例如血压、激素、血脂、血糖等)不是一直维持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昼夜变化呈现节律性波动,在某个特定时间段内出现峰值。同一种药物,相同剂量,在不同时间给药,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等可能表现出一定差异。根据机体的昼夜节律选择合适的用药时间,可以达到最小剂量、最小毒性、最佳疗效,提升用药效果。降压药通常在血压达峰前半小时服用效果较好,糖皮质激素适合在早上7~8点服用,他汀类降脂药则建议在晚间使用,降血糖药多在餐前15~30分钟服用,抗抑郁药和抗心绞痛药适宜在早上服用,钙剂建议清晨和睡前各服一次,抗酸药和平喘药建议睡前30分钟服用,抗过敏药晚间服用为佳。
部分食物可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所以每次口服给药也需注意是饭前、饭时、饭后还是空腹。饭前或空腹给药是为了减少食物对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影响;饭时或饭后是为了促进药物吸收和利用,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详见表)。
不同药物的使用方法不同,患者应根据疾病的种类、严重程度以及药物剂型、药动学特点、药理特性等因素,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的给药途径、给药频率和最佳给药时间。应遵守的给药原则是,能口服者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者不静脉注射。除了注意药品的使用方法外,也需特别注意药物的禁忌、慎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事项。
(作者单位: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责任编辑:曲雪洁)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选对途径、用对次数、找准时间——吃药也要讲究“天时地利”
“是药三分毒”,用药不当常导致严重后果,甚至需入院治疗。因此,安全用药关乎每个人的健康。而掌握正确的药品使用方法,正是安全用药的关键一环。 2025-08-05 11:30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