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食品产业应健康发展

  • 2020-08-28 12:37
  • 作者:靳媛媛
  •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近日发文提醒,建议“假全麦面包”要少吃,引起广泛讨论。


  相比较白面面包,全麦面包富含膳食纤维和各种微量元素,但真正的全麦面包口感不太令人满意。有健身、减肥或其他饮食需求的消费者往往既想吃全麦面包,同时又不想牺牲面包香甜松软的口感。食品加工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的这种心理,做出一些名不副实的“概念产品”。有的企业仅仅在小麦粉中加入了少量麦麸,就摇身一变成了全麦面包。由于我国目前尚未有专门的全麦面包标准,对全麦面包中的全麦粉含量(根据原国家粮食局2015年7月发布的《全麦粉》标准,全麦粉是指以整粒小麦为原料,经制粉工艺制成的,且小麦胚乳、胚芽与麸皮的相对比例与天然完整颖果基本一致的小麦全粉)没有作出具体要求,因此让很多面包打了“擦边球”,即便全麦粉含量很低也自称全麦面包。


  给健康食品掺入不健康配料会误导消费者,“假全麦面包”如果往里面加入白面粉以及氢化油等不健康成分,会影响需控制饮食的部分慢性病人的健康。


  其实,不止是全麦面包,很多食品打着健康食物的幌子“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声称无添加的酸奶,其实白糖、香精一样也不少;标榜非油炸的零食其实含油量也不低,不过是将油炸的加工方式换成了烘烤。


  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转变和对健康生活理念的重视,食品行业“概念产品”近年来风生水起,成为众多商家热衷追逐的新风口,有机食品、人造食品、儿童食品、调和油等令消费者眼花缭乱。这些产品给人们选购食物带来了更多可能,推动着食品产业创新发展,但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一定风险隐患。仔细梳理各类“概念食品”,不难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即宣扬更加健康、绿色、养生。这些食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改进了原料配料或者生产工艺,但也存在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涉嫌虚假宣传等问题。部分企业在生产加工成本未发生变化、原料质量并未提升情况下,通过误导消费者,从而提高产品价格,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针对健康食品产业存在的弊端,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加强执法力度,依法打击标签标识虚假标注等违法违规行为,也可探索相关食品标准的研究和制定,规范健康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应仔细阅读食品包装标签,看清食品配料表,莫要被“表象”蒙蔽。同时,消费者也要避免过于迷信“健康食品”,丰富健康食物获取途径,不必要求进嘴的食物必须都是“纯天然”“轻加工”。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我国居民每天摄入谷物类食物250g~400g,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g~150g。所以,即便是“健康食品”,也应“适可而止”。(记者 靳媛媛)


(责任编辑:齐桂榕)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