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癌性疼痛
肿瘤常伴发的癌性疼痛,是影响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那么,中医是如何通过毫针缓解癌性疼痛的呢?
什么是癌性疼痛
癌性疼痛是指癌症、癌症相关性病变及抗癌治疗所引起的疼痛,是癌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特点为慢性疼痛、肿瘤危急症及诊疗相关急性疼痛、爆发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研究统计,癌症患者在癌症治疗期间的疼痛发生率为55%,中等、剧烈疼痛发病率为40%。目前,癌性疼痛的常规治疗方法是依据WHO于1985年提出“癌症三阶梯止痛原则”,将其分为轻、中、重三个阶梯并分别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弱效阿片类止痛药和强效阿片类止痛药,结合抗抑郁药等辅助药物治疗。
针刺治疗癌性疼痛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癌性疼痛的基本病机是正气亏虚、癌毒内郁、痰瘀互结、经络不利,其中正虚邪盛、痰瘀阻滞互为因果,共同作用造成经络壅塞或经络失养、气机运行失常,“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产生癌痛。《素问·举痛论》认为,“客于脉中则气不通, 故卒然而痛”“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针刺治疗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对于缓解癌性疼痛疗效显著。
根据最新发布的针灸治疗中重度癌痛患者的循证临床实践指南,针刺治疗癌性疼痛可以选择合谷、太冲、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阿是穴等穴位用于缓解癌痛。这些穴位为调理阴阳气血的要穴,针刺治疗通过在穴位上施以一定的刺激,运行气血而止痛。
合谷、太冲合称“四关穴”,是调理脏腑气机的重要腧穴,窦汉卿《标幽赋》中言:“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两者都善于行气止痛,上下相配,阴阳相和,行气止痛。
足三里可以健脾益气、扶正祛邪。阳陵泉属足少阳胆经合穴,可以疏肝解郁、舒筋止痛。研究表明,两穴合用可以改变血流动力学和神经元活动。
三阴交为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针灸大成》中认为:“如经脉塞闭不通,泻之立通。经脉虚耗不行者,补之,经脉益盛则通。”三阴交可调三阴经之营气,以行气血,使经脉通则不痛。
阿是穴指无固定名称和位置、依据疾病的不同性质选取多种治疗方法的腧穴。《灵枢·经筋》曰:“以痛为腧。”阿是穴通过刺激局部, 可振奋皮部和经筋的经气,畅达经脉气血、通经活络止痛。
针刺治疗癌性疼痛具有止痛作用迅速、镇痛范围广、不良反应少等优点。针刺治疗可以与药物、心理干预等治疗方式共同应用,缓解癌性疼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转变患者心理状态、改善患者预后。
(刘可心,北京中医药大学岐黄学院;董广通、费宇彤,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责任编辑:张可欣)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