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后全身不舒服,其实是器官给你的混乱警告
"再刷一会儿手机,再看一集剧,然后我就去睡觉。"
"赶完这份报告,我就去睡觉。"
这样的自我承诺,似乎已成为我们夜晚的固定仪式。在夜幕降临后,手机或电脑闪烁的屏幕成了不少人不可或缺的伙伴。这样的场景,仿佛成为了许多人夜晚的常规剧本。
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中,熬夜几乎成了一种常态。无论是工作的压力、学业的重负,还是社交媒体和娱乐节目的无限诱惑,似乎总有无尽的理由让我们推迟入睡的时间。夜晚的宁静时刻,被这些纷繁复杂的活动所填满,让我们徘徊在晚睡的边缘。
然而,长期熬夜的后果并非只是短暂的疲惫或隔天的昏昏欲睡。其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从心脏到肾脏,从肝脏到大脑,这些身体的核心器官都在悄悄承受着熬夜带来的负担。熬夜不仅仅是改变了我们的生物钟,更是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发出了不容忽视的警告信号。我们的身体,正向我们发出了需要休息和恢复的强烈信号。
心脏:夜晚的休息与白天的负担
夜晚本是心脏放松的宝贵时刻,这时它的神经系统应从白天的忙碌交感神经状态,平稳过渡到由夜间的迷走神经支配。这一转变让心脏得以休息,心率自然放缓。但在熬夜的状态下,交感神经持续处于兴奋状态,这不仅让我们的心脏难以得到应有的休息,还可能导致血压的持续升高。这种影响并非小事,研究显示,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发展成高血压的可能性增加了20%~32%,其中女性的影响尤为显著。
熬夜带来的不仅仅是血压问题,睡眠时间的减少还与冠心病的风险增加息息相关。当睡眠不足成为常态,我们的心脏就要面对高达48%的冠心病风险增加。心脏,这个身体的能量源泉和血液循环的核心,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影响到全身的器官健康,甚至成为突发性猝死的原因。有研究发现,睡眠困难的人心血管死亡的风险增加了45%左右。
肾脏:昼夜节律的微妙平衡
肾脏同样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晚睡的伤害。有研究发现,肾脏也有昼夜节律,随着夜幕的降临,肾脏的工作模式也会发生变化,如晚上排尿的减少和尿液酸碱度的变化,白天的尿液呈碱性,而夜间则偏酸性。
然而,在熬夜的习惯下,这个精密的系统会受到干扰。当我们推迟睡眠,忽视身体的自然节律时,肾脏的昼夜节律也随之被打破。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时间调整问题,而是一种对肾功能的潜在损害。研究发现,睡眠时间缩短与肾功能下降紧密相连,平均每减少一小时的睡眠时间,肾小球滤过率就降低1.1ml/min/1.73m^2。这一变化虽微,但对肾脏健康的影响却是长远和深刻的。
这个伤害具体点说,与每晚睡足7~8小时的人相比,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报告慢性肾病的几率增加了两倍以上。这一数据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我们的夜晚习惯,可能正悄悄地侵蚀着我们的肾脏健康。
肝脏:代谢工厂与睡眠的关系
夜晚,当世界进入梦乡,肝脏却在默默开展它的夜班工作。这个不眠的化学工厂,在夜间处理着各种代谢物质,维持着我们体内的平衡。但是,熬夜的习惯却对这个精密的生物过程造成了干扰。睡眠不足不仅仅影响我们的精神状态,还对我们的肝脏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睡眠不足会通过增加食欲诱导生长素释放肽的水平,同时降低控制饱腹感的瘦素水平,从而诱发我们的食欲,通常导致体重增加;同时睡眠不足还会导致胰岛素敏感性受损。这些都是危害肝脏健康的危险因素。具体来说就是,睡眠时间减少人群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增加了15%。
大脑:夜间休息对思维清晰的重要性
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大脑无疑是最为勤奋的工作者。它处理着日常的思考、情感和记忆,甚至在我们沉睡时,也在进行着梦境的编织和记忆的整理。然而,当夜深人静,我们还沉浸在熬夜的状态时,我们的大脑却被剥夺了它本应享有的休息和恢复时间。
熬夜对大脑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第二天,我们往往感到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但这只是冰山一角。长期的睡眠不足对大脑的损伤是深远且隐蔽的。记忆力、注意力和警惕性都会因长期熬夜而受损。
更为深刻的是,与每晚睡眠充足6~8小时的人相比,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的人,大脑体积更小,比如右侧伏核体积减小2.0%至右前极体积减小0.5%。
熬夜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暂时的疲倦,它深刻地触及了我们心脏、肾脏、肝脏和大脑的健康。这些夜晚的长醒时光,不仅仅是时间的流逝,更是对身体机能的持续消耗。
因此,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不只是简单的生活调整,它是对整体健康的重要维护。让我们重视每一个宁静的夜晚,确保充足的睡眠时间,这是对自身健康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怀。
(责任编辑:常靖婕)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暑期又迎“摘镜潮” 这些事项要注意
随着中高考结束,暑假即将来临,各地医院眼科近视手术的问诊量又增多了,其中不乏刚结束考试,前来咨询的孩子和家长。近视手术人人都能做吗?如何选择术式?术前术后有何注意事项? 2024-07-08 14:30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