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个值得关注的潜力靶点盘点

  • 2025-02-13 14:11
  • 作者:
  • 来源:中国医药报

  近日,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对2024年发布于国际知名科研期刊中的潜力靶点进行了盘点,在癌症、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代谢类疾病三大领域中,梳理出了12个值得关注的、具有转化潜力的靶点,具体如下。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领域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领域汇聚了4位表现不凡的“选手”:LILRB4、PCDHA9、TRPC5和ZBTB21。这些靶点在阿尔茨海默病(AD)、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等疾病治疗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LILRB4:AD的免疫调节者


  LILRB4是一个抑制性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受体,最初因其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被关注。在对AD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LILRB4高表达于AD患者的小胶质细胞上。进一步研究表明,LILRB4可通过与载脂蛋白E(ApoE)结合,调控小胶质细胞的活动。研究人员使用携带人类LILRB4转基因且具有淀粉样蛋白β(Aβ)沉积的小鼠模型,通过LILRB4靶向单抗进行干预时发现:LILRB4单抗可降低Aβ积累并减轻Aβ相关的行为异常;LILRB4单抗增强了小胶质细胞活性;减少干扰素诱导基因的表达,可以减轻神经炎症。


  这篇发表于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研究(PMID:38569016)指出,LILRB4靶向单抗具有清除Aβ、缓解AD相关行为异常的显著潜力,为阿尔茨海默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了全新视角。


  PCDHA9:ALS的神经保护先锋


  PCDHA9是原钙黏蛋白家族的一员,最早在神经元黏附和突触功能中被发现。在对ALS患者的外显子组分析中,研究人员发现PCDHA9突变与多例ALS患者显著相关,并在小鼠模型中进一步验证了其病理影响。研究人员在携带PCDHA9点突变和删除突变的两种小鼠模型中发现:小鼠的脊髓运动神经元丧失、肌肉萎缩和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功能异常,会导致瘫痪和早期死亡;PCDHA9突变激活了脊髓中FAK和PYK2信号通路,并显著降低运动神经元中的NKA-α1表达;突变小鼠神经细胞中细胞黏附、离子转运、突触组织和神经元存活相关信号紊乱。


  这篇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PMID:38467605)发现,PCDHA9突变小鼠展现出ALS患者的疾病表现,PCDHA9是ALS的潜在靶点,为未来ALS干预疗法提供重要线索。


  TRPC5:情绪与行为调节的全能选手


  TRPC5是瞬时受体电位通道家族成员之一,TRPC5基因缺失被发现与显著行为和生理异常相关。TRPC5缺失男性携带者表现出寻食、肥胖、焦虑和自闭症,而女性携带者则患有严重的产后抑郁症。研究人员在携带对应人类TRPC5功能丧失突变的小鼠模型中进行了详细解析,发现:缺失TRPC5会导致肥胖、快感缺乏、抑郁样行为和母性能力受损;TRPC5过表达可以显著逆转上述异常,恢复小鼠的正常行为。


  这篇发表在《细胞》上的论文(PMID:38959890)显示,TRPC5为情绪和行为紊乱的潜在治疗提供了突破口,尤其在产后抑郁症的干预中具有重要意义。


  ZBTB21:唐氏综合征(DS)的认知调节新星


  ZBTB21是一种锌指蛋白,由21号染色体(HSA21)编码,在DS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DS是常见的染色体异常疾病,也是导致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ZBTB21是一种转录抑制因子,通过与cAMP反应元件(CRE)DNA结合,负向调控与突触功能相关的基因表达。研究人员发现,在DS小鼠模型中,ZBTB21基因的表达量异常增加,导致认知障碍、突触功能缺陷及基因表达紊乱。进一步研究显示,ZBTB21与CRE结合的能力与CRE结合因子存在竞争,抑制了CRE依赖性基因的表达,从而对突触可塑性、学习和记忆产生负面影响。


  这篇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PMID:38959316)表明,正常化ZBTB21基因拷贝数可成功逆转DS小鼠的认知表现、突触功能和相关基因表达异常。这一发现揭示了ZBTB21作为认知障碍潜在治疗靶点的价值,为DS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代谢类疾病领域


  代谢类疾病领域值得关注的靶点有:MS4A7、Cholesin、NK2R和DRAK2。这些靶点分别在脂肪性肝炎、高胆固醇、肥胖和2型糖尿病方面展现了独特的治疗潜力。


  MS4A7: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的免疫驱动者


  MS4A7是膜跨四域蛋白家族的一员,最新研究显示它与MASH密切相关。研究发现,MS4A7在MASH患者及MASH小鼠模型的肝脏TREM2+巨噬细胞中表达显著上调,与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研究揭示了MS4A7在MASH发病中的关键作用:脂肪变性肝细胞损伤后释放的脂质滴(LD)会以MS4A7依赖的方式加剧MASH相关肝损伤;MS4A7通过直接激活NLRP3炎症小体,加剧肝微环境中的炎症反应;敲除全身或髓系MS4A7基因能显著减轻在小鼠中高脂饮食诱导的肝损伤及脂肪变性。


  这项发表于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研究(PMID:38478630)揭示了MS4A7-LDNLRP3炎症小体通路,提供了驱动MASH病理的新靶点。这一发现为开发抗炎疗法以改善代谢性肝病提供了重要方向。


  Cholesin:高胆固醇治疗的新型激素


  Cholesin是一种新发现的肠道激素,由此前功能未知的基因C7orf50(人类)和3110082I17Rik(小鼠)编码。研究显示,肠道在吸收胆固醇时会刺激Cholesin分泌,发挥调控肝脏胆固醇合成的作用。Cholesin通过与GPR146受体结合抑制胆固醇合成,具体机制包括:Cholesin通过抑制PKA信号通路,下调在肝脏中SREBP2介导的胆固醇合成基因表达;Cholesin-GPR146信号轴介导了肠道胆固醇吸收对肝脏胆固醇合成的抑制作用。


  这项发表于《细胞》的研究(PMID:38503280)揭示了由Cholesin所介导的胆固醇代谢新调控机制,为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NK2R:肥胖治疗的双重调节者


  NK2R与肥胖和葡萄糖代谢密切相关,被认为是一个能够同时抑制食欲和增加能量消耗的关键靶点。研究人员开发了具有选择性、长效的NK2R激动剂,并在多物种模型中取得显著效果:激活NK2R能够抑制中枢食欲并增加外周能量消耗;NK2R激动剂可绕过典型的瘦素信号传导,并以诱导能量消耗和非厌恶性食欲抑制来引起小鼠体重减轻;在肥胖糖尿病猕猴模型中,NK2R激动剂显著降低动物的体重、血糖、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并改善其胰岛素敏感性。


  这篇发表于《自然》的研究(PMID:39537932)表明,NK2R通过激活单一靶点即可实现抑制食欲和增加能量消耗双重作用,有望为代谢疾病治疗带来新突破。


  DRAK2:2型糖尿病的β细胞攻击者


  DRAK2是胰岛β细胞自噬过程中的关键调节因子。胰岛β细胞中的自噬功能受阻,可能导致细胞凋亡,从而损害β细胞功能。DRAK2通过抑制自噬,影响胰岛β细胞的功能与存活。DRAK2磷酸化ULK1的Ser56位点,诱导其泛素化并抑制细胞自噬。自噬抑制会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胰岛素分泌受损。在高脂饮食小鼠模型中,敲除DRAK2可维持β细胞功能免受高脂饮食影响并改善代谢状态。


  这项发表于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研究(PMID:38324636)证实,靶向DRAK2可恢复β细胞的自噬功能,保护其免受代谢压力引起的凋亡。这一靶点为2型糖尿病提供了全新治疗策略,有望帮助患者延缓病情进展。


癌症治疗领域


  癌症治疗领域,ITPRIPL1、SMYD5、B3GALT6和GPR34以独特的机制和治疗潜力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类型的癌症靶点研究,为精准治疗带来了无限可能。


  ITPRIPL1:肿瘤免疫抑制的操纵者


  ITPRIPL1(也称为CD3L1)是一种抑制性配体,通过与T细胞CD3ε结合,抑制T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激活。其高表达显著削弱肿瘤免疫监视,成为多种癌症中免疫逃逸的关键因素:ITPRIPL1能与T细胞表面CD3ε结合,显著减少钙离子内流并抑制ZAP70磷酸化,从而抑制T细胞的激活;ITPRIPL1靶向中和抗体的治疗可增强肿瘤微环境中的T细胞浸润,显著抑制多种实体瘤小鼠模型中的肿瘤生长。


  这篇发表于《细胞》的研究(PMID:38614099)揭示了ITPRIPL1为T细胞活性的抑制剂,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全新靶点。ITPRIPL1抗体的临床转化有望显著提高实体瘤免疫治疗的效果。


  SMYD5:胃癌的表观遗传操控者


  SMYD5是一种赖氨酸甲基转移酶,调控核糖体蛋白L40(rpL40)的表观遗传修饰。SMYD5在胃癌患者中表达显著上调,与病情进展和临床预后不良密切相关。SMYD5通过对rpL40的修饰促进肿瘤恶化,其具体机制包括:SMYD5对rpL40的K22位点进行三甲基化(rpL40K22me3),导致肿瘤相关基因表达上调;SMYD5和rpL40K22me3在胃癌患者样本中上调,且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抑制SMYD5可显著减弱胃癌细胞的转移,并可与PI3K-mTOR抑制剂联用增强治疗效果。


  这篇发表于《自然》期刊上的研究(PMID:39048817)证实,SMYD5是胃癌治疗的全新表观遗传靶点。靶向SMYD5在胃癌小鼠模型中实现了显著疗效,展示了强大的临床转化潜力。


  B3GALT6:乳腺癌复发的关键调控者


  B3GALT6是一种半乳糖基转移酶,调控残留肿瘤细胞(RTCs)在乳腺癌中的休眠和复发,其高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不良预后显著相关。B3GALT6介导的信号轴在乳腺癌复发中的作用为:B3GALT6介导的硫酸肝素糖胺聚糖生物合成,与患者的预后不良相关;B3GALT6-硫酸肝素/HS6ST1-6-O-硫酸化/FGF1-FGFR2信号轴增强休眠RTC存活率会促进肿瘤复发;敲除B3GALT6或靶向FGFR2,可显著抑制肿瘤复发。


  这篇发表于《细胞》的论文(PMID:38065100)指出,靶向B3GALT6可能为清除残留肿瘤细胞、阻止乳腺癌复发提供了方向;靶向FGFR2的策略有望成为乳腺癌复发治疗的新突破。


  GPR34:抗肿瘤免疫的代谢检查点


  GPR34是一种赖氨酰磷脂酰丝氨酸(LysoPS)受体,在肿瘤微环境中的1型先天淋巴细胞(ILC1)当中过表达。GPR34的激活会抑制ILC1的抗肿瘤活性,是免疫代谢检查点的关键调控者。研究表明,GPR34通过代谢调控抑制ILC1抗肿瘤作用。LysoPS通过激活GPR34,抑制ILC1功能。敲除GPR34或LysoPS合成酶Abhd16a基因,可显著增强ILC1抗肿瘤活性。在癌症患者中,肿瘤中ABHD16A的表达或ILC1中GPR34的表达与ILC1或ILC1样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呈负相关。


  这篇发表于Nature Immunology的研究(PMID:39358444)为ILC1调控型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靶向GPR34的拮抗剂有望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一代药物。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供稿)


(责任编辑:张可欣)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