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了子宫内膜息肉怎么办

  • 2025-09-11 10:31
  • 作者:陈升平
  • 来源:中国医药报

子宫内膜息肉是生长在子宫腔内壁的良性赘生物,由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过度增生形成,外形像“小肉疙瘩”,大小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数量有单发或多发,质地柔软,多数有蒂与宫壁相连。


认识病因 了解症状


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因素有雌激素水平过高、孕激素相对不足的激素失衡,炎症慢性刺激子宫内膜,多次宫腔操作(人流、诊刮等),以及高血压、肥胖、遗传倾向等。发生机制为雌激素过度刺激引起子宫局部内膜血管和腺体异常增生,形成带蒂的突起物。好发于30~50岁的育龄女性。


可能的症状有月经异常,包括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月经量增多(可致贫血);不孕(占不孕女性的15%~25%)、反复流产;同房后出血、绝经后出血;以及焦虑、反复就医等心理表现。绝经后新发息肉需警惕恶变可能(恶变率为0.5%~3%)。子宫内膜息肉若长期不治疗可能继发感染。


科学诊断 规范治疗


子宫内膜息肉诊断首选阴道超声,最佳检测时间为月经结束后3~5天。表现为宫腔内高回声团块,可见血流信号。宫腔镜检查可同时取活检,需要鉴别活检组织是否为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癌、流产残留物等。子宫内膜息肉的辅助检查有病理检查(明确性质)和激素水平检测等。


治疗原则应根据症状、生育需求和息肉性质决定。对于无症状的小息肉(<1cm),一般观察即可,患者应在3~6个月复查超声。药物治疗有孕激素(地屈孕酮等)、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曼月乐环)及中药等。对于较大的息肉(>1cm),建议选择宫腔镜息肉电切术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复发率约为15%。


积极预防 定期检查


以下措施可以预防子宫内膜息肉。调节内分泌,维持正常体重(BMI为18.5~23.9);避免滥用雌激素类保健食品;科学避孕,尽量避免人流,减少宫腔操作;宫腔操作后适当进行抗炎治疗;高危人群(肥胖、高血压等)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异常出血及时就诊;坚持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减少高脂饮食;科学管理慢性疾病(如控制高血压)等。


子宫内膜息肉自行消失的概率极小(<5%),绝经后息肉可能会萎缩。建议育龄女性积极治疗并定期随访,通常术后1~3个月即可怀孕。另外,豆类植物的雌激素对人体影响微弱,食用豆制品不会诱发子宫内膜息肉,正常食用无影响。


子宫内膜息肉就像子宫里的“不速之客”,多数为良性,但可能会扰乱正常生活。建议通过科学诊断、规范治疗和有效预防,进行妥善管理。


(责任编辑:曲雪洁)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