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防控需要个性化处方化方式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记者董笑非) “大量的糖尿病因为生活方式管理是可以逆转的,早发糖尿病和糖尿病早期61%的患者通过良好规律的生活方式,是能回到血糖正常的。生活方式医学在其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日前,在第五届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医学大会的分论坛暨平安乐健康品牌焕新升级活动上,与会专家说道。会上,来自医学界、产业界及健康领域专家,共同探讨生活方式医学的前沿发展,交流体重管理与慢病防控的成功经验。
生活方式医学就是用循证医学的证据,在吃、喝、住、行、睡方面,将个性化、处方化的方式提供给民众。无论是维持理想体重、预防代谢性疾病,还是延缓衰老、延长健康寿命,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都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平衡膳食、规律运动、良好的睡眠和情绪管理非常重要。与会专家表示,如果长期每天能让自己做几次碎片化运动,哪怕十分钟以内的运动,也会被证明能得到从头到脚的改善,包括从心血管系统到胰腺的组织,脂肪细胞,到体脂成分、肌肉力量等,能够达到20余项身体指标好的改善。
在慢病管理的长期实践中,“依从性”始终是影响疗效的核心挑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国际医疗部主任刘馨雁剖析了慢病依从性差根源。据其介绍,我国一共有2.45亿高血压患者,9千万糖尿病患者,慢病导致的死亡占比高达88.5%。糖尿病监测在社区当中获得的数据显示,将近一半自我血糖监测是不达标的,而且餐后的血糖失控率超过50%。而依从性差的患者,年均再住院的次数是2.8次,医疗费用超规范治疗组的3.6倍。
刘馨雁认为,慢病管理的核心要破解依从性差的临床痛点,要筑牢生活方式干预的第一道防线。改善患者依从性,精准预防也要分级别分层预防,包括患者教育,提高患者的认识和自我认知;把中医治未病理念与西医的预防医学结合,也能有效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另外,还要加强社会健康网络建设,把家庭、社区中心和医院结合成三级健康管理试点等。
据专家介绍,现在有些地方在院前、院中、院后进行一些疾病管理尝试:院前智能筛查,慢性病的风险评估模型,覆盖血压、血糖、肾功能等;院中在各个医院多学科协作平台,把医院的电子病历、影像数据都集中在一起进行治疗方案的动态优化,提高病人的治愈率,减少住院日;院外通过可穿戴设备加智能药盒,实现用药依从性的监测。未来,也有望会通过技术的提高来进行慢性病管理,比如用治疗方案预演,使临床试错成本降低等。
会上,主办方平安健康保险表示将打造一个专业级的健康生活方式数字化平台,通过数字化账户,串联客户全周期健康旅程,将健康行为量化为可增值的健康资产,并把用户、医院、保险编织成多边网络。
(责任编辑:宋莉)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