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方数剂力推中医药国际化
从海外注册产品到开展国际研究,从介入国外药典到产业集群出击,从化学成分评价到生物效价分析——5月9日~10日,在由中医药世界联盟、创新中药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2016天然药物国际化高峰论坛暨第二届生物效价分析研讨会”上,国内外植物药政策法规专家、生物效价分析专家、企业高管等为中医药突破国际市场的文化、技术、市场壁垒,尽快深入推进国际化,贡献了多剂治策良方。
中国药典委首席科学家钱忠直教授就会议主题“生物效价分析方法”强调指出:“只有将系统的化学表征和系统的生物学表征融合在一起,才能综合评价中药的质量,缺了哪个方法都不可以。”他表示,未来的中国药典中很可能继续推进中药生物效应评价,并增加利用生物芯片等技术进行中药活性评价研究的要求。
聚焦进展:海外注册与研究持续推进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多个中药品种陆续开始在世界各国的注册申报。在经历了20年左右的探索和努力后,时至今日,中医药国际化开发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国家现代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和技术中心主任李大宁介绍,目前,我国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70个国家和地区,并与70多个国家签订了近百个含有中医药内容的政府间协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资料显示,中医先后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29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国家和地方政府立法的形式得到承认,18个国家和地区将中医药纳入了医疗保险。
记者获悉的最新数据显示:地奥心血康、天士力的复方丹参胶囊现已获得欧盟传统药物注册批件,9个复方中药产品在美国进入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和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前咨询(PIND)阶段。其中,复方丹参滴丸(研究代号T89)已完成美国FDA三期临床研究;连花清瘟胶囊已启动二期临床研究工作;虎杖苷注射液已完成剂量爬坡试验。
“要想将国产药打入国际市场难度非常大,而中医药的国际化更是难上加难,因为企业几乎没有成型的经验可以参考,一切皆要靠自身研发团队的持续探索和推进。”与会专家向记者谈到T89的国际研究之路时感慨地说。
据了解,2006年,天士力重新启动了T89申报FDA的项目。在此过程中,企业研发团队从很多方面开展创新,其中包括药品生产设备、药品生产质量控制、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生物效价分析、药政沟通等。前后历时近10年,现已完成FDA三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FDA新药上市许可申请的准备工作。
据专家介绍,T89国际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创新之举就是成功运用了生物效价分析方法,由此获得FDA的认可,此举也为我国后续更多的优秀中药品种开展国际申报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路径:采用现代科技向世界解读中药
让我国制订的中药标准引领国际植物药标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凿开国际药典的“坚冰”,一直以来都是中医药业界孜孜以求的方向。然而,一个中药品种就是一个复杂的生物体系,中药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价一向是中药新药研发的难点和中药国际化的极大挑战。
钱忠直在报告“如何基于化学和生物效应综合分析中药质量评价系统的技术”中指出,由于植物体内含有多种成分,不可能通过化学方法将它们完全分离出来,因此基于化学成分表征的质量标准存在一定局限性。这也是在2010版中国药典制定中被不断反思的一个问题。对于中药标准来说,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模式和角度,即按哪种模式来发展中药标准。
如何向世界解读中医药的“密码”?
“应该在中医药理论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用直接的表述方式使西方人理解、认识和接受中医药。”李大宁进一步解释,这里所说的科技不仅仅是设备、设施和各种技术,还包括检测和分析方法。其中,生物效价分析就是能够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一个方法。要通过这一方法学的创新,打通中医药安全性评价屡遭质疑的关键环节,搭建中西药药理分析的沟通桥梁,为中医药国际化之路扫清障碍。
所谓生物效价分析方法,是以药理为基础、生物统计为工具,运用特定实验设计,利用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比较供试品与标准品或对照品所产生的特定反应(可测定、量化生理指标或生物学特性的变化),来测定药物生物活性的定量方法。该方法用于复方植物药的质量控制,已经得到美国FDA、欧洲药品审评管理局(EMA)等机构的重视,并写入相关研发指南,鼓励申办方在研究中予以广泛应用。
钱忠直就此强调:“只有将化学表征和生物学表征融合在一起,才能综合评价中药质量,缺了哪个都不行。下一步中医药研究应该在基因、蛋白质、代谢组学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生物表征技术。”
在天士力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闫希军看来,以中药和天然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为核心,将药物活性研究与品质评价、质量控制有机结合,形成基于临床疗效的生物效价分析方法,是探索建立中药产品质量一致性评价和质量控制可行性方法的一条重要途径。
中医药世界联盟创新中药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天士力控股集团副总裁、复方丹参滴丸FDA申报技术总师孙鹤博士介绍,中医药世界联盟创新中药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接下来将围绕中药创新与国际化关键共性问题实施质量可控性技术研究,从技术设计、控制方法、评价手段3个维度确立中药质量标准、过程实时质量控制、批次一致性评价三方面的研究。
“这3个方向的研究可解决复杂中药在过程质量控制、过程一致性评价等方面的技术瓶颈问题,对中药行业转型升级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与会专家表示。
在本次会议上,原美国药典委副总裁Edward Zhao、欧洲中药商会秘书长朱友平等专家分享了中美两国药典委对植物药生物效价分析的观点以及生物效价分析方法在欧洲、美国和中国植物药申报中应用的研究实践;军事医学科学院科技委常务副主任张永祥、中国医学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叶祖光、解放军302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主任肖小河等专家从药理学研究、作用机理、质量控制、活性评价、药物代谢、研发平台建设等多方面就生物效价分析方法在中药研发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讲解;天士力研究院药理毒理研究中心所长马晓慧、以岭药业研究院院长田书彦、云南白药药物研究所副所长王京昆、贵州百灵企业集团研发总监夏文、杭州民生集团首席科学家郭殿武、上海中药创新中心首席科学顾问贾韦国、太安堂医药研发总监李燕、海王生物研发中心总监冯汉林等中药国际化知名企业的代表分享了生物效价分析方法在各自中药品种国际申报中的应用。
策略分享:抱团出击形成集群式影响力
孙鹤博士在会议中提到的“三部曲”和“抱团模式”,受到了业界同行的热评。在他看来,中医药国际化的第一步应该是“走出去”,拿到批件。但是,只有几个中药品种被美国、欧盟批准,很难在国外形成对中医药的整体认识,而通过企业抱团出击的方式,使十几个中药产品被欧美接受,并真正在海外市场上取得实效,中医药国际化才能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所以,第二步要“走进去”,通过对美国临床人员进行中医药的专业培训,使产品真正在临床得到推广应用。第三步则是“走上去”,在西医西药没有解决办法的疑难杂症面前,要用中医药、民族药去解决国外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毋庸置疑,中医药国际化需要整合力量、抱团发展。这其中,医药企业和学术机构的深入合作,稳定的国内外专家合作团队,有效的平台建设,都必不可少。”李大宁认为。
记者了解到,2011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部分中医药龙头企业、知名科研机构组建了中医药世界联盟。目前,该联盟成员包括中医药产学研各领域的18家知名企业和机构,以雅昂国际医药为平台,为7家企业的9个项目提供了国际化开发服务。
“业界所期待的共同努力、整合资源、联合推进的集群模式正在形成。”闫希军分析,近年来,国内多家企业的中医药产品进入国际研究。依托集群模式,产学研等领域共建畅通的国际化沟通渠道,可帮助企业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加快国际化进程,更有效地把中药推向更高研究水平和更广泛的应用人群。
“中医药世界联盟搭建了一个中医药产品海外研究、注册、共同开拓国际市场的服务平台,切实推动了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李大宁说。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