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医药记忆

架起沟通桥梁 促进行业发展

  • 作者:沈贤姬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9-09-05 09:59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成立31周年。在这个特殊时刻,回忆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起步、发展的那段往事,我思绪万千。


  找准定位 在探索中前进


  时间的指针指向上世纪80年代,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为继续发挥行业管理的参谋和助手作用,在政府与企业之间搭建起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根据国务院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的机构改革精神,1988年9月,由原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原华北制药厂等全国34家制药企业联合发起的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在北京成立。


  协会工作该怎么做?当时我们心里都没底。好在作为会长单位的原中国医药工业公司给予协会大力支持,不仅解除担任具体工作同志的后顾之忧,更是将原来由行政性公司承担的行业数据统计、技术质量等工作,逐步交由协会承担,使协会工作有了较好开局。


  此后的工作逐步推进。我们找准定位,明确协会是企业和企业家办的行业组织,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产物。记得老领导胡昭衡一再告诫我们:协会和企业的关系好比船和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明白作为协会工作人员必须树立服务意识。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早于我们成立的上海医药行业协会和沈阳制药工业协会给予我们不少帮助。


  协会建立了会长会制度,每年召开一次会长会。会长们作为企业的一把手和协会领导,站在行业角度共商协会发展大计,我也从他们的发言中进一步了解了行业和企业需求,视野变得更加开阔。


  注重调研 在实践中开拓


  协会在探索中发展,在实践中开拓,注重调查研究,反映会员单位的正当诉求和建议,提出有利于制药工业发展的建议。


  为向国内企业介绍国外先进经验,上世纪90年代初,协会组织成立调研小组,对成立较早的几家中外合资医药企业就机构设置、生产、质量管理和劳动管理等方面进行调研。我随张思忠、王汝霖两位老领导去了中国大冢、中美天津史克、杨森、无锡华瑞和中美上海施贵宝等企业。我们在一家企业要待近一周时间,真是静下心来沉下身去调研;企业也都真诚地接待我们,有问必答。通过调研,我们收集到大量可借鉴的素材,随后整理出《医药中外合资企业调研材料》专辑。这本专辑为国内企业学习中外合资企业经验,特别是先进的管理理念,提供了指导。在资料整理过程中,老领导身体力行,开始的几篇都是由他们亲自执笔;后来我也慢慢上手,在整理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思考。


  此后的几年,协会每年聚焦一个课题,每个课题研究都要到企业调研,如药品价格、GMP实施情况、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情况、部分重点品种发展情况……在调研过程中,协会的老领导不辞辛苦、轻车简从、不讲条件。有一年夏天,我们在山西太原调研,然后去辽宁沈阳。太原至沈阳的航班不是每天都有,我们就乘老式绿皮车,睡硬卧,经过十四五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才到达沈阳。下车后,老领导们不顾路途劳顿,立即去企业召开座谈会,听取情况。他们这种连续作战的精神令我钦佩不已,牢牢记在心里。


  近年来,协会组织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与美国、欧盟制药协会建立了广泛的业务联系,并先后与日本、韩国、印度制药协会签署了双边合作备忘录,积极促进企业间及行业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协会的发展逐步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多次被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评为全国先进协会;2003年被民政部授予“抗击‘非典’先进行业组织”称号;2011年2月,经民政部审核评估,获得“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4A”等级证书;2016年5月,经民政部审核评估,再次获得“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4A”等级证书。


  30年弹指一挥。30余年间,我把个人发展融入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发展的洪流之中,为协会发展贡献力量,也见证协会的发展壮大。看到协会正沿着“服务企业、服务行业、服务政府、服务社会”的道路向前迈进,我心中无比欣慰。我愿继承协会老领导们“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精神,当好协会发展的铺路石,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医药行业健康发展。


  (作者曾任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沈贤姬)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