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如何安全用药

  • 2019-11-08 15:46
  • 作者:
  • 来源:中国医药报

  受到年龄影响,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与青壮年有很大差别,这些差别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代谢等过程,易产生不同的药物效应和不良反应,然而老年人用药的需求又较青壮年更大,因此,帮助老年人掌握安全用药知识非常必要。


  老年人用药特点与禁忌


  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生理功能已逐步减退,包括体力、免疫力、吸收排泄功能、器官代偿适应能力、解毒能力等的下降,血液循环、水与盐类的代谢、神经与内分泌等活动能力和细胞膜与血管通透性的降低等。因此,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相应较差,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与青壮年也具有很大差异。


  药物吸收老年人胃黏膜细胞减少、消化道运动功能降低等可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从而降低药效。


  药物分布老年人体内含水量、肌肉组织、血浆蛋白随年龄增长而减少,会引起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变化。因此,老年人用药剂量和次数应低于青壮年。


  药物代谢肝脏中药物代谢酶的生成与活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对于老年人,药物不易代谢排出体外而产生蓄积,是老年人对药物敏感性增强和更易发生毒性反应的重要原因。


  药物排泄80岁以上老年人的肾单元仅为青年人的1/3,肌酐清除率降至青年人的1/3以下,因此使药物的排泄受到限制,同样也会容易产生体内药物蓄积。


  除此之外,老年人常身患多病,需要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据调查,75岁以上的患者每日用药3~4种者约占34%。因此,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概率也较大。


  具体而言,老年人用药有以下禁忌。


  忌自行用药有的人以为“久病自成医”,就凭感觉自行增减药量或药物种类,头痛发热时自行使用去痛片、退热药等,这样容易掩盖病情,延误诊断,影响治疗。应先就医,遵医嘱用药。


  忌多头用药老年人常有多种慢性疾病,往往四处求医,同时服用治疗各种慢性疾病的药物。老年人应在就医时,告诉医生正在治疗的疾病和已在服用的药物,减少重复用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忌长时间、大剂量用药老年人肾脏的排泄功能降低,肝脏对药物代谢速度减慢,长时间、大剂量用药容易引起蓄积中毒。


  忌用峻烈药老年人用药应以药性温和为主。不宜应用大寒、大凉、大热、大温之药。老年疾病有其固有的特点,如情绪改变、食欲减退、失眠、头晕、气喘、心慌、乏力、便秘、尿频等,治疗要从精神和药物两个方面同时着手。


  忌滥用补药老年人总想用点补药弥补身体虚损,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然而,补药使用不当,反而有害。有的人用了鹿茸引起鼻、牙龈出血;有的人服用人参发生胸闷、腹胀,不想吃饭;有的人吃了含激素的补药出现内分泌功能失调。正如中医说的:大黄治病无功,人参杀人无过。如果要用补药,应在医生指导下,缺什么补什么,不能乱补。


  老年人用药原则


  人老莫“恋药”不少老年人被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所困扰,认为自己身体不行了,多吃药对自己有好处,所以会自己买一些药来吃。殊不知“是药三分毒”,非处方药尽管安全性相对较高,但仍具有毒副作用,尤其是老年人肝肾代谢能力减退,药物容易在体内蓄积,造成药源性危害。因此不要把药物当作“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法宝,盲目“恋药”只会有害而无益。


  用药要“有的放矢”一些老年人容易偏听偏信,自行用药,但这样的用药习惯危害极大。用药前,要知道自己的疾病,也要了解药物的作用原理。


  联合用药要留心老年人患病时,易并发其他疾病,但在用药时应尽量避免过多品种的药物联用。谨遵医嘱,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无联用禁忌等。如确有禁忌,可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先使用治疗急症的药物,待病情控制后再兼顾其他方面的药物。


  小病尽量少用药比如遇到伤风感冒这样的小病,最重要的是休息,同时可以通过食疗促进康复。如风寒感冒喝些生姜红糖水,头痛、关节痛等慢性疼痛可以先做理疗、按摩、针灸等,不要依赖止痛药。


  口服用药危险小有些老年人觉得输液好得快,其实不然。据统计,一半以上的输液是不必要的。国际上公认的用药原则是,能口服的不肌内注射,能肌注的就不输液。


  病历资料别丢掉老年人应该保存好自己完整的用药记录、药物过敏史等病历资料。老年人就诊时要带好这些资料,并尽量看固定的医生,这样能让医生开处方时更准确地考虑到药物的相互作用。


  千万不要服错药老年人记忆力下降,服药时间长,很可能服错药。为此,可以准备一个药盒,提前把药分好,也可列个清单,或在日历上写好每天用的药,每次吃完打个“勾”,避免漏服或重复用药。


  同时用药不超过5种据统计,同时使用不超过5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10种为10%,11~15种为25%。要明确治疗目标,抓住主要矛盾,选择主要药物治疗。凡是疗效不确切、耐受性差、未按医嘱服用的药物都可考虑停止使用,以减少用药种类。如果病情危重需要使用多种药物时,在病情稳定后仍应遵守5种药物原则,并尽量选择“一箭双雕”的药物。


  服药时尽量选择小剂量


  《中国药典》规定,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用药量应为成人用药量的3/4,不可自行增加药量。80岁以上老年人,只能用成人量的1/2。老年人除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消化酶类等药物可以用成年人剂量外,其他所有药物都应低于成年人剂量。医师需根据老年患者的年龄和健康状态、体重、肝肾功能、疾病情况、蛋白结合率等具体分析,能用较小剂量达到治疗目的的,就没有必要使用大剂量。应注意的是,用药过程中也并非保持始终如一的小剂量,开始时可以是小剂量,也可以是维持治疗的小剂量,这主要与药物类型有关。小剂量原则主要体现在维持量上。而对于其他大多数药物来说,小剂量原则主要体现在开始用药阶段,即开始用药就从小剂量(成年人剂量的1/5~1/4)开始,缓慢增量。以获得更大疗效和更小不良反应为准则,探索每位老年患者的最佳剂量。


  服药时间很重要老年人服药需要根据时间生物学和时间药理学的原理,选择最合适的用药时间进行治疗。这是由于许多疾病的发作、加重与缓解具有昼夜节律的变化(如变异型心绞痛、脑梗死、哮喘常在夜间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出血的发病高峰在上午);药代动力学有昼夜节律的变化(如白天肠道功能相对亢进,因此白天用药比夜间吸收快、血药浓度高);药效学也有昼夜节律变化(如胰岛素的降糖作用上午大于下午)。


  用药期间密切观察一旦发生新的症状,包括躯体、认识或情感方面的症状,都应考虑药品不良反应或病情进展,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就要暂停用药并咨询医师。


  哪些药物易引起老年人用药不良反应


  老年人使用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是青壮年的2~3倍,尤其是下面几种药物容易引起老年人用药不良反应。


  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如地高辛等洋地黄类药物大部分由肾脏排泄,由于老年人的肾功能下降,令该类药物的排泄减慢、血药浓度升高,易产生较为严重的中枢神经障碍和心脏毒性。因此,老年人用药量一般低于青壮年,而且必须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再如普萘洛尔,由于老年人肝功能与血浆蛋白含量的下降,造成体内药物代谢缓慢及血药浓度升高,易出现头痛、眩晕、嗜睡、心动过缓、低血压或心脏传导阻滞等,老年人服用应注意减量或延长服药间隔时间。又如利多卡因,由于老年人肾功能降低,药物排泄减慢,药物很容易蓄积,可引起精神症状和心脏抑制。患有心脏传导阻滞、脑血管病或过敏的老年患者应禁用。


  抗凝血药老年人对肝素和口服抗凝血药非常敏感,一般治疗剂量即可引起持久的凝血障碍,引起自发性内出血风险。例如使用肝素后可导致出血发生率增加,尤其是老年妇女,要严密监测出血征象,并避免与阿司匹林同时服用;70岁以上患者使用华法林的剂量为40~60岁患者的30%。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老年人大脑重量减轻,脑血流量减少,高级神经功能衰退,因此对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特别敏感,特别在缺氧、发热时更为明显。如地西泮(安定),老年人宜减少剂量服用,且不宜长期服用,以减少中枢抑制发生率;苯巴比妥,可引起过度抑制或出现兴奋激动现象,尤其出现兴奋时不能盲目加大剂量,而应减量或加速药物排泄;苯妥英钠,对肾功能低下或患有低蛋白血症的老年人,应根据年龄适当减少剂量,以减少神经和血液系统不良反应;阿米替林,可引起不安、失眠、健忘、定向障碍、妄想等,且与用药剂量关系不大,发现后要立即停药;碳酸锂,易引起药物蓄积中毒,应小剂量服用并严密观察;左旋多巴,是治疗帕金森病的常用药,易引起恶心、呕吐、低血压、晕厥、定向障碍等严重不良反应,应小剂量服用并严密观察。


  解热镇痛抗炎药包括保泰松、吲哚美辛、阿司匹林等。长期服用保泰松可引起水肿和再生障碍性贫血;长期服用吲哚美辛可引起眩晕、精神障碍、腹泻、胃肠出血、胃溃疡等不良反应;长期服用解热镇痛药,如用药剂量偏大或两次用药时间间隔太短,常引起老年人大量出汗而导致虚脱。老年人应慎用或少用该类药物。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的松类药物用于治疗关节痛,如类风湿关节炎、肌纤维炎等,但由于老年人常患有骨质疏松,使用该类药物可引起骨折与股骨头坏死,故不宜长期大剂量使用,如必须使用时,应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


  抗菌药物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主要经肾脏排泄,老年人肾功能下降,药物排泄减慢,容易引起耳毒性与肾毒性,故老年人最好不用该类药物,必须用时要注意减量;青霉素,老年人使用剂量过大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意识障碍、惊厥、癫痫样发作甚至昏迷等症状;四环素,宜减少剂量或延长用药时间间隔。


  抗肿瘤药博来霉素可引起老年人严重肺毒性,如肺炎样变和肺纤维化,使用中必须监测肺功能。


  镇痛药哌替啶易出现呼吸抑制等严重不良反应,老年人使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


  利尿药利尿药使用过猛可引起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和体内电解质失衡。噻嗪类利尿剂不宜用于糖尿病与痛风患者。此外,利尿药与强心苷合用时要注意避免发生强心苷中毒。


  导泻药老年人便秘多是因肥胖、腹部肌肉无力、肠蠕动减弱等所致的功能性便秘。长期服用导泻药可引起体内钙和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的缺乏,因此必要时可选用甘油栓、开塞露配合中药治疗便秘。


  提高老年人用药安全性的方法


  为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除了根据老年人用药原则减少药物合并使用以及降低药物剂量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给药方案应简单明了、易于执行药物治疗方案尽量简化,使老年患者容易接受,特别是对视力、听力与记忆力减退的患者。而对于患有抑郁症、痴呆或独居的患者,更应该警惕误服、漏服或过量服药。选择方便有效的给药方式与剂型。尽量采用口服给药,急性患者可选择注射、舌下含服、雾化吸入等途径给药。


  避免过度药物治疗老年人高血压大多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使用降压药将血压控制在130~140/85~90毫米汞柱即可,如果血压太低会影响脑血管及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诱发卒中。患急性疾病的老年人,病情好转后应及时停药,避免长期用药。需长期用药者应定期检查用药情况是否与病情需要相符。此外,长期服用降压药的高血压患者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以便在医师指导下对药物剂量进行调整或停药。


  注意老年人用药的矛盾反应由于老年人的特殊生理特点,往往服用药物后会出现与治疗效果相反的作用。例如:老年患者服用硝苯地平(心痛定)治疗心绞痛,往往会诱发心绞痛;服用利尿药氢氯噻嗪反而可能加重水肿;服用抗心律失常药反而会引起心律失常等。因此,一定要慎重选药、仔细观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在医师指导下对药物剂量进行调整或停药。


  加强不良反应监护医护人员与家属对老年人的用药全过程及时督导。此外,一些药物需要加强血药浓度监测,如地高辛、卡马西平、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摘编自:《家庭安全用药一本通(第2版)》王炳彦,董海原编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中国居民用药安全指导》柯俊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张可欣)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