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同,心脑血管疾病新的独立高危因素
说起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三大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杀手”,广大群众并不陌生;但作为中风、痴呆及冠心病的新的独立高危因素——“高血同”这个全新的名词,恐怕大家就有点陌生。事实上,“高血同”早已存在,只是其危害近几年才被医学界发现。
那么到底什么是“高血同”?它跟中风、痴呆的关系究竟有多大?目前我国“高血同”病患到底有多少?该怎样防控?
“高血同”的危害仅次于高血压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及脑卒中中心主任张卓伯介绍,高血同是指人体血同值过高。血同即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水平。当血同值过高时,就会引起高血同。数值过高更是会大幅提高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老年痴呆症的发病风险。其实,“高血同”早就存在,只是其危害近年才被国内外医学界认识和锁定。
张卓伯表示,近年国内外大量的医学研究显示,“高血同”能增强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性,促进血栓形成,诱使脑中风发作。此外,“高血同”能促进β-淀粉样蛋白(神经毒素)在脑组织中沉积,磷酸化(P-Tau)形成增多,损伤神经元,致使脑萎缩,助推认知障碍及老年痴呆的发生发展。“高血同”还会通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及内膜机制,给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创造了进入和沉积到血管内膜中的机会,凝聚成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血同”也会增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促进血管紧张素2的产生,诱使血压升高,加重了相关血管疾病的病情。
张卓伯认为,“高血同”是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就是说,单纯的“高血同”就能引起中风、痴呆、冠心病等,其相对危害程度已超过高血脂、高血糖和高尿酸,仅次于高血压。“高血同”病人罹患中风、痴呆及冠心病的风险为正常人的5-10倍。高血压或者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如果同时伴发“高血同”,其中风、痴呆及冠心病的潜在风险则是正常人的10~28倍。
饮食不均衡极易引发“高血同”
张卓伯介绍,《高血同诊疗指南》数据显示,全球“高血同”患病率为5%-7%,而中国人群的高血同患病率却高达27.5%(患病人数超过3.8亿人),中国高血压及慢性肾病患者中,80%以上都不同程度患有“高血同”。
张卓伯指出,以10微摩尔/升作为“高血同”的诊断标准(国际标准),我国大部分成年人都不同程度地患有“高血同”,系中风、痴呆及冠心病的高危人群,遗憾的是很多病人还“蒙在鼓里”。值得高兴的是,当前我国大部分医院都已相继开展了“高血同”的检测与诊治。需要提醒的是,近年来我国中风、痴呆及冠心病之所以不断高发,与人们长期忽视“高血同”直接相关。
张卓伯还指出,叶酸及维生素B6(VB6)、维生素B12(VB12)缺乏及吸收利用度不好,是“高血同”产生的主要原因。天然的叶酸、VB6、VB12主要储存于绿叶菜及相应食物中,其共性是都不耐高温;遇到高温70%以上的生物活性都会遭到破坏。由于中国人喜欢吃熟食,加之绿叶菜吃得比较少,再加之我国人群有1/4的人M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摄入的叶酸仅有30%左右能得到吸收利用,因此,国人出现叶酸普遍缺乏和“血同”普遍偏高的现象。
提高认知,预防与治疗双管齐下
基于叶酸、VB6、VB12缺乏为“高血同”形成的主因之一,因此补充叶酸及VB6、VB12已成为降低“高血同”和预防或延缓中风、痴呆以及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张卓伯提示说,“高血同”患者每天需要补充叶酸、VB6、VB12的剂量是:叶酸为0.4~0.8毫克/天;VB6为1.5~3毫克/天;VB12为3~6微克/天。
张卓伯表示,每天补充上述3种元素的剂量不宜过低也不宜过高,剂量过低降“高血同”的效果不好;而剂量过高非但不会增强相应效果,反而还会带来很多副反应。
他还表示,补充叶酸、VB6、VB12,可在4-6个月左右使“高血同”有所下降,甚至达到正常值范围,但叶酸、VB6、VB12的补充最好不要中断,因为“血同”是由蛋氨酸转化而来的,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中都富含蛋氨酸,有蛋氨酸摄入就会有“血同”产生。一旦中断叶酸、VB6及VB12的补充,“血同”很快还会卷土重来,再次回到“高血同”状态。因此补充时间一般需持续和巩固36个月以上(补充时间越长,患病风险就越小),否则达不到预防或延缓中风、痴呆及冠心病发生的疗效。
而在日常生活中,具体的补充方法:一是多食用富含叶酸、VB6、VB12的食物,如每天2斤菠菜、4两韭菜、4两牛肉;二是直接服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批准生产、为“高血同”患者量身定制的保健食品,如降同宝-VB6、VB12叶酸片(三维合一),每日1次,每次1-2片即可,比膳食补充要经济、精准、方便、快捷。至于选择哪种补充方法,最终还得由患者自己根据自身情况而定。
张卓伯建议,成年人尤其“高血同”病人,最好每年或每半年到医院检测一次“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把它作为健康和疾病重要的衡量指标。若“血同”检值大于10微摩尔/升,即可诊断为“高血同”,应及时进行干预。
张卓伯还表示,要增强防病意识,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树立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的“四早”防治观念,加强疾病危险因素检测,控制好“高血同”及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五大高危因素,80%以上的人群肯定会躲开中风、痴呆及冠心病的“偷袭”。(衣晓峰)
(责任编辑:宋佳薇)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