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话题|聚力书写“春天的故事”——代表委员共话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 2023-03-06 14:08
  • 作者:落楠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记者落楠) 沐浴春风阳光,利好政策频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引起持续关注。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一直是医药卫生界政协委员讨论的核心话题之一。”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对记者说。多位代表委员也分享了他们的观点,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言献策。在春天里,新的故事正在酝酿,新的篇章正在书写。


  春风化雨,焕发新气象


  政策春风拂面,行业持续回暖,这是中医药领域代表委员们普遍的感受。“过去几年,国家层面不断推出重磅利好政策。春风化雨,国家各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措施,令中医药人备受鼓舞,倍感自豪。”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唐旭东说道。


  随着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的系列部署不断落地,以及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独特优势,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阔步向前,也在过去一年留下一个个坚实的足迹。


  “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助力,进一步提升了中药产业发展活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战略地位跃上新高度。”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缘药业董事长肖伟分享他的感受。


  “我在医药健康产业工作了30多年,见证了这个产业从小到大、蓬勃发展的过程,深感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正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关键时期。”全国人大代表、广药集团董事长李楚源说。


  谈起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成果,代表委员们多提到了新药审评审批成效。继2021年国家药监局批准12个中药新药上市,2022年又有10个中药新药获批上市,按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管理的中药复方制剂实现了零的突破,进一步提振了企业研发的信心,也收获了临床专家的好评。唐旭东就表示,过去几年,在中药审评中很好地体现了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审评证据体系的构建。


  深挖潜力,传承需加力


  中医药具有悠久的人用经验和数据,中药研制一般具有“源于临床,用于临床”的特点。当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投向具有丰富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的处方,希望实现由“方”变“药”。


  在医疗机构,与总结中医临床经验相关的名医名方、协定方、院内制剂乃至科研课题项目制剂受到了更多关注,企业对此特别重视,也更有意愿进行投资和新药转化。全国人大代表,人福医药集团董事长李杰则注意到,目前仅有少数医疗机构有计划地将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转化为新药,转化效率有待提升,对此,他今年提出了支持中医临床成果向中药新药转化的建议,希望能持续完善研发配套措施、体系建设,加强临床医生培训及激励,鼓励进行处方筛选、评价和立项研究转化,鼓励企业与医疗机构共同成立新药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加快中医临床科研成果转化进程。


  全国人大代表、启迪药业董事长焦祺森也对加强传承与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建议国家加强对确有临床应用或研究价值的民间中医药经方、验方或中医诊断、治疗技术进行资源普查,完善现有法规政策,建立完善将其转化为医疗机构制剂或新药的申报注册通道,让民间有价值的中医药瑰宝得到有效传承与发展。


  刘清泉也认为,目前,无论是中医临床实践经验向新药的转化,还是整体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均存在传承不够的问题,对于中医药发展的内涵、规律还没有完全解释清楚。通俗地讲,就是对于中医药的优势是什么、优势成果有多少还未研究和承接到位,对于疾病诊疗中核心处方、药物如何形成的研究不够。他进一步指出,加强传承也是把中医药说清楚讲明白、更好进行使用的前提和基础。在他看来,要借助现代的科学技术来阐释中医药的理论体系,首先要知道中医药理论的精髓、精华是什么,明确研究的对象。在此基础上,要加强学科交叉,重视人才培养,找准研究工具,才能避免得到“糊涂结论”。


  踊跃建言,共谱新篇章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需要凝聚合力。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紧扣问题、共同答题,为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李楚源所处的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聚集的重要区域、在中医药国际化方面有诸多探索实践,他建议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要素便捷流动、高效融合。他认为,不仅要加快推动粤港澳中药产品注册互认互通、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中医医疗服务标准化研究机构或平台、加强相关研究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还要推动建立政产学研用有效联动机制,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


  唐旭东指出,目前,在国家“高地建设”中包括中医类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医学中心,此外还在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等科技创新平台和项目。这些平台要把工作落实,瞄准临床需求,发挥特色优势,推动产出新药,切实惠及老百姓。具体到新药研发,他认为,要进一步加快研究制定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为具有中医特色优势病种新药的研发制定更多指导原则,加强对研发单位的指导。“指导原则越多、越权威,越能鼓励进行研发的企业坚定信心。”他补充道。


  “‘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如何让中医药更好地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是我们必须答好的新时代答卷。”全国人大代表、扬子江药业集团董事长徐浩宇认为,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中医药人才建设,积极推进中药创新药和基于经典名方的新药研发,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独特优势,扩大中医药文化理念传播范围,进一步优化中医药发展政策,加快中医药基础设施建设。


  站在产业发展的角度,焦祺森希望国家加强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鼓励在中药的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方法,同时,加强中医药科普教育,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重视中医人才和中药产业人才的培养。


  代表委员们普遍认同,中医药的发展必须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肖伟表示,需要持续关注中药高水平科技平台建设,借助信息化、人工智能技术,大力推进中药智能制造,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和工业化融合的中药智能制造。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建议尽快实施“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重大项目,呼吁统筹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重点突破“中医先进诊疗设备、中药先进制造设备”的关键技术瓶颈,破解中医药规模化供给能力不足的难题,大力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技术升级,推动中医药先进制造水平提升,为健康中国和科技强国提供战略支撑。



(责任编辑:张可欣)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