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如何破局?“+”什么,怎么“+”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记者李易真) 近期,老百姓大药房在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对外披露了其聚焦服务及商品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今年第一季度,老百姓大药房以门店为核心打造健康服务平台,并积极布局大健康非药品类,直营门店普通食品、个护及生活用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逾9%。
事实上,在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像老百姓大药房这样的传统药店,以药品零售为核心,通过融合其他业态,不断拓宽零售药店健康服务的场景和边界的“药店+”模式,在业内并不罕见。
但邦建资本董事长陈益强调,“药店+”模式并不是简单地叠加商品或业态,而应该建立在大数据支撑的基础上,精准围绕存量客流进行痛点挖掘和品类延伸,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多形式探索“药店+”
7月的鹰潭,天气炎热,街上的行人步履匆匆。但江西省鹰潭市昌盛连锁大药房(以下简称鹰潭昌盛大药房)的总经理何毅却对今年伏暑的药店销售充满期待:自2023年7月起,该大药房在旗下86家门店推出了“药店+骨健康管理”模式。每到夏季,大药房便会迎来销售旺季。
“我国骨健康问题患者众多,但公众对骨病的关注度却远不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疾病。许多患者即使遭受骨痛困扰,也鲜少主动前往医院就医。我们对进店顾客进行了调查,发现平均每2.5位顾客中就有1位存在骨痛不适的情况。”何毅说。
由于推出了免费的骨密度检测、个性化疼痛管理方案以及保健操指导等一系列贴心服务,在过去的两年中,鹰潭昌盛大药房累计为近10万人次提供了骨健康管理服务。这些举措显著增强了客户的黏性,用于缓解骨关节疼痛的三伏贴销量实现了大幅增长,从2022年的50盒,飙升至2024年的3万盒。
如果说鹰潭昌盛大药房是通过“药店+健康管理”进行服务延伸,漱玉平民则是如老百姓大药房一样通过“药店+品类”来拓展业务范围。今年6月,漱玉平民大药房与大树药局联合成立的“大树漱玉”药房正式开业,该药房不仅销售药品,还涵盖妇婴用品、保健食品、医美妆品等多个领域,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一心堂则在“药店+业态”领域持续发力,不仅积极探索开展“药店+彩票”业务,面向广大居民提供购药外的购彩服务,还积极布局“药店+诊所”模式,整合中医诊疗、健康管理等服务,致力于构建社区健康生态圈。
益丰大药房采用了“药店+数字管理”模式,通过深度整合会员管理、大数据分析、互联网医疗等健康管理资源,构建了生态化的医药新零售体系,实现慢病管理数字化升级和线上诊疗服务优化。
“‘药店+’本质上是围绕‘大众健康’这一核心,通过良好的服务进行相关品类或业态的深度延伸与融合,从而放大药店自身的专业价值。”陈益认为。
“药店+”背后的无奈
实际上,对于零售药店来说,“药店+”一方面是来自新技术的推动,另一方面则是零售药店被动求变。随着线上购物逐渐成为常态,加之政策环境的变化,药品零售行业集体承压。
商务部发布的《2023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药品零售市场销售额6402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7.6%,增速放缓3.1个百分点。行业出清速度也明显加快,中康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关闭的零售药店数量约为3.9万家,闭店率达到了5.7%。
在此背景下,有不少零售药店积极探索“药店+”模式。2024年11月,商务部等七部门印发的《零售业创新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允许零售药店依法开展非药商品销售及相关健康服务,进一步推动了“药店+”的发展。
然而,“药店+”在实际运营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到底“+”什么、怎么“+”,成为很多零售药店的困惑。
“近几年,很多零售药店都在探索‘药店+’,但成功案例并不多。”陈益坦言。
天津市一位连锁药房总经理告诉记者,为了突破经营瓶颈,该药房近期引入了一款面膜产品,试图拓展非药品业务,但销售效果却并不理想,未能达到增量作用。
“对于中小型连锁的操作来讲,两种操作要谨慎:一是药店+便利店;二是药店+诊所。前者对于‘药店+’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后者则忽略了‘+’的风险性。”湖南诺舟大药房总经理冯孜说。
在她看来,零售药店和便利店的消费群体、进货渠道、运营逻辑都截然不同,资源难以共享、经验无法复用。零售药店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专业的医药知识和健康服务,而便利店则更侧重于快速消费和便捷购物。盲目将两者融合,不仅无法发挥各自的优势,还可能在本来是红海的便利体系交学费。
至于“+”诊所,冯孜认为,药店开设线下诊所面临极高的门槛,仅招到足够数量合规执业的医生就不容易,由于连锁药房的盈利模式与传统个体诊所也存在显著差异,运营成本也远远高于目前市面上常见的个体诊所,从药房开诊所的目的出发应当有更合适的方法;而互联网医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运营成本,但对于资源有限的中小型连锁和单体药店而言,仍面临技术投入、医保对接等诸多挑战。
冯孜建议,中小型药店在探索“药店+”模式时,应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区域市场特点和核心顾客群体的真实需求,寻找更轻量化、更具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路径,而不是盲目跟风投入重资产、高风险的业态。
让“+”真正赋能药店
如何让“+”真正赋能药店发展呢?
陈益认为,零售药店在探索“+”的路径时,必须综合考量诸多因素,如药店所在城市的市场环境、所处位置的客流量与消费偏好、主要客户群体的特征等。此外,药店还应借助数字化技术对存量核心客户进行深度分析,并对其需求进行延伸服务,才能真正实现“+”的价值。
冯孜对此也持同样观点。在“药店+”的具体探索中,湖南诺舟大药房加强了对自身客户群的数据分析。分析显示,该大药房50岁以上的顾客占比超65%,且以高血糖、高血脂等“四高”为主。基于此,诺舟大药房升级了店内的健康监测服务能力,将原有的采血血糖仪升级为无创血糖仪,并借助数字化社群管理工具,针对会员开展精准的科普管理,定期向会员推送个性化的健康知识、用药提醒等内容,实现了从单一的药品销售向综合健康管理服务的转型。
在陈益看来,精准找到可以“+”的项目只是第一步,强化专业度才是关键。目前有不少药店尝试“药店+母婴”“药店+美妆”,这些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药店的业务范围,但在运营过程中药店往往缺乏专业性。
“零售药店不应将自身局限于与其他业态进行市场竞争,而应视其为构建合作共赢健康生态圈的契机。”他建议,零售药店应秉持开放合作的心态,寻求优势互补,主动与母婴机构、美妆机构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让擅长的人做擅长的事,吸引更广泛的客户群体。
此外,成功的“药店+”模式还需要注重物理空间的优化与服务体验的具象化。
“合理规划店内空间结构至关重要。”陈益建议,应通过专业化的环境设计和流畅的顾客动线规划,强化药店的专业属性,同时无声传递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新定位,显著提升顾客的购物体验与服务感知,让“+”的概念真正落地生根,变得有形可见。
(责任编辑:宋莉)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