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浪潮下,化妆品原料产业实现跃升
在当今追求美丽与品质的时代,化妆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化妆品原料作为化妆品产业的基石,其市场发展态势不仅影响着化妆品的创新与品质,更反映了整个行业的科技进步与消费趋势变迁。
近年来,我国化妆品原料产业在政策引导、技术突破与消费升级的多重驱动下,实现了从基础原料国产化到全球创新引领的跨越式发展,完成了产业升级的关键蜕变,为化妆品行业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化妆品原料迭代升级
放眼全球,化妆品原料产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历经迭代,如今已迈入精准护肤阶段。
1950年以前,全球化妆品原料主要依赖传统动植物油脂(如橄榄油、蜂蜡)和矿物粉(如滑石粉),工艺简单且功效单一。1950年至1960年,化妆品原料完成石油化工合成的工业化转型,推动合成原料如矿物油、乳化剂普及。1970年后,生物化学技术突破催生防晒等活性成分,化妆品原料进入生物活性成分时代,烟酰胺等功效型原料崛起。2000年以后,进入生物技术驱动期,企业纷纷利用发酵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生产化妆品原料。近年来,随着研发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化妆品迈入精准护肤阶段,AI设计多肽、纳米载体技术在化妆品原料领域广泛应用。这一演进过程体现了化妆品原料产业从基础护肤到靶向修护的功效升级,以及从化学合成到绿色生物制造的技术跨越,核心驱动力始终是功效提升与安全性革新的双重需求。
我国化妆品原料产业于20世纪90年代初实现基础原料国产化,如今部分领域已跃升至全球创新引领地位。这一跃升离不开本土企业的多年深耕,如上海家化、华熙生物、维琪科技等,通过“产学研用”模式持续推动原料创新升级。
1991年,上海家化首次实现甘油国产化,打破了基础原料进口依赖。进入21世纪,我国化妆品原料产业从突破生物发酵技术,到自主创新研发功效成分,最终实现部分领域国际领先的跨越式发展。例如,华熙生物于2007年实现透明质酸规模化生产,如今产品已出口至欧美市场;2024年,华熙生物建成全球最大的中试成果转化平台,生物活性物品类突破100种。
纵观细分品类,多肽作为化妆品领域的革命性活性成分,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实现精准靶向作用,以高效性和可编程特性,成为新一代功效原料的代表,推动护肤科技升级。我国以维琪科技为代表的化妆品原料企业,积极布局多肽化妆品原料研发生产。2021年,维琪科技研发的结构创新原料β-丙氨酰羟脯氨酰二氨基丁酸苄胺完成化妆品原料备案,并于2025年6月被纳入《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3年,该企业向宝洁供应结构创新原料咖啡酰六肽-9,成为国内首家向知名国际品牌销售结构创新原料的化妆品原料供应商;2025年,维琪科技的三肽-29、乙酰基六肽-97酰胺、乙酰基二肽-3氨基己酸酯等肽类新原料完成备案。此外,植物提取物原料在化妆品领域应用广泛,能满足消费者安全、有效、可持续诉求,在我国市场规模增长迅速,众多企业布局研发,正迎来黄金发展期。贝泰妮是该领域的代表性企业之一,截至2025年5月,该企业完成“白刺花籽提取物”等15种植物提取物原料备案。
多重因素系统性推动
我国化妆品原料产业的迭代升级,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消费者对功效型产品的需求升级以及研发技术的突破等因素推动。
在政策层面,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为化妆品原料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化妆品新原料管理制度改革成为行业转折点。2021年1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化妆品注册备案管理办法》,明确按照风险程度对化妆品、化妆品原料实行分类管理;同时,进一步明确和优化了注册备案管理程序。新规实施后,化妆品原料注册备案效率明显提升,激发了化妆品原料企业创新活力,化妆品新原料注册和备案数量逐年递增。国家药监局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注册和备案的化妆品新原料已达272个。2025年2月,国家药监局发布《支持化妆品原料创新若干规定》,提出九条举措,从新原料注册备案管理、指导服务、监测期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完善相关工作要求和机制的具体措施,同时从原料标准管理、基础研究、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夯实创新基础,进一步鼓励化妆品原料创新,促进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需求端来看,消费者对护肤品功效的追求持续升级。随着可支配收入提高和护肤知识普及,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基础保湿,开始转向抗衰老、修护等专业化需求,这推动了化妆品活性成分市场快速增长。我国抗衰消费群体规模逐年扩大,直接带动了多肽、神经酰胺等功效型原料的研发热潮;同时,随着年轻消费者成分意识觉醒,市场对含天然成分化妆品的需求爆发,促使企业将研发目光转向天然来源原料,开始加大植物提取物原料的研发力度。
在技术层面,化妆品原料研发技术不断突破,企业加速推进新结构成分创新与工艺革新,推动产业升级。例如,合成生物技术、绿色制造工艺等广泛应用于化妆品领域,在提升原料功效与安全性的同时,也催生出新兴活性成分;智能制造不断完善,使化妆品原料生产更加精准高效;可持续生产工艺持续革新,不仅降低了原料生产的能耗,更推动了天然原料的规模化应用。这些技术的进步破解了化妆品原料生产的瓶颈问题,推动产业链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刘鹤)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